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1|回复: 0

为什么我对一般的咨询没感觉?从一种“怒胜思”的说法说

[复制链接]

5

主题

20

帖子

0

积分

初现微光

积分
0
发表于 2010-4-21 13: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种医疗案例古今都有。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但在我看来,用在心理咨询上,这种医疗只是很表皮的东西。
  
  比如某些强迫思维,为什么思呢?因为有恐惧有焦虑。恐惧焦虑什么呢?需要找出原因,才好对症下药。如果有人提一个“怒”出来对治,那么强迫者必定会问,好端端的为什么要我怒?这是把人当成机器还是动物了,没有脑子任人摆布的,莫名其妙“怒”一下就好了?所以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是别人提出要他去“怒”,而是他自己因为某事对人生怒了,那么强迫者必定会去省思,因为怒是不好的,不应该怒。所以怒胜不了思,相反会更增加“思”。可能某时的怒(或喜、悲或任何一种感情的流动)会使人忘了思虑,但那只是一时情绪化的东西,也许有一时效果,但没有针对原因和症结,不能解决问题。
  
  所以我看古代这种案例,觉得对我肯定不适用。首先我不会因为那种事而去“思”,所以那种“怒”也就用不上;其次我也不会因为那种事而去“怒”。并且我还想,难道古人特单纯,就这样演戏似的就好了?反正对强迫症是没什么用的。
  
  森田说的一种情况可以算“怒胜思”,他说:“……并不要去讲求宽恕他人的德行或爱护敌对者的宗教道规。怨恨就是怨恨。实事求是,听其自然地亮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总之,只要切断思想矛盾,无论多么痛苦也能消解。……其实无非就是要回到自己那自然的状态。”怨恨就是怨恨,不去管什么怨恨是不好的、不应该怨恨之类,这倒是怒,这对消解那种稀里糊涂的既要排斥又要接纳(/反省/忏悔/忍辱/圆融)的混乱思维是有用的。但只是一时缓解,还是没有解决症结。如果有强迫者这样减轻了一些混乱,他一定会想,问题还在,还没解决,怎么可能好起来的?为什么“反省”、“忏悔”、“忍辱”、“圆融”没有用,听其自然地亮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却有用?又多了一个问题,是需要省思的。
  
  真正的问题是在那种稀里糊涂的“忏悔”、“忍辱”、“圆融”的认识,也就是我说的状况:以前心里没什么固定想法,别人说什么都相信,认为别人说的肯定比自己想的可靠,把什么杂七杂八连同垃圾都奉到高位,不把自己搞成一团烂泥才怪。那是一种懵懂的单纯,懵懂的平等心、谦卑心,是一种愚痴的表现,可以说这里也有个“次第”的问题……。倘若“次第”了然于胸(意思是对人生之路、对人的心理的发展过程、对社会生活有了某种整体把握),知道了森田说的那个“实事求是,听其自然地亮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在自己的人生和心灵中处在什么位置,从而有了一种心安感。但终究是不美,因为怨恨是不对的。虽然可能因为有了一种整体认识,可以包容自己的怨恨,不会因为怨恨而更生强迫,但没有解决根本。
  
  我想,什么情况下“怒胜思”才是真正正确和有效的?应该是在这种怒是针对自己的不长进的一种怒的时候。比如你大致已经知道了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知道了当前状况是怎样从开始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就有了一种心安感,以后当恐惧焦虑(或悲伤、兴奋等心情也一样)升起时,你不与之认同,只是以旁观者的心态去看待它。但你不能经常做到,不能每次都做好,还是会与恐惧焦虑等情绪认同,还是会陷进去,认为那就是你。当要陷进去的时候,你在心里呵斥自己,让那些情绪、那种认同、那个不长进的你滚远点,这种呵斥是一种愤发前行的志向、一种当断则断的意识、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或许可以算是一种怒。这个怒可以胜思,是击中了症结的。
  
  对于一般的那种“怒胜思”的说法,我看到有这样的咨询案例,也看到古时的医疗案例。我觉得,假如用那种“怒胜思,……”之类用来对治强迫思维,可能会有某些作用,但那是表面的,远不是重点,更不是根本。
  
  假如把这种东西轻易撒到别人头上,以咨询的名义给别人下论断,那就是出于一种慢。为什么要慢呢?因为慢可以“胜”卑,慢可以“胜”怒,慢可以维护自己心里权威与超脱的形象,慢可以掩饰无知与恐惧。
  
  同样的问题,看到有篇法师开示说心地善良可内心还痛苦的原因,也不能说不对,但那些东西谁不知道?就这样开导/批判/否定了别人?内心痛苦就说明心里有相应的恶存在,这个话作为一个原则是不会错的。但看其所说的问题,如果要作为对神经症问题的剖析和开导,却不大适用。
  
  同样的问题,我看很多咨询师的东西也一样。咨询师说的比一般法师开示要贴切多了,但我仍觉得浮于表面。相应的,其方法也不大适合我。
  
  同样的问题,看心理学专著也是一样的感受。回想我小时候看心理书,觉得很琐碎,为什么呢?因为的确琐碎,加上自己没有经历、没有阅历,完全看不懂。但现在有了经历,有了阅历,再看心理书,仍然有琐碎之感,因为分析的是些浮在表面的东西,没有抓住“根”。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是一样的感受。
  
  为什么我总是神经质地处世?你在担心什么,烦什么?是什么闷住了你?其中真正紧要的、根本的问题是什么?那些心理学专著的分析,讲了很多,有道理、有系统,应该说比一般的心理咨询好很多了,但仍觉得分析不到点上,还有很要紧的东西没说到。
  
  后来看一部电影《达摩祖师》(尔冬升演的),里面的几句台词:“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这几句话以前听得多了,当时看电影时,蓦地心与神会,一下触到了心灵柔弱的底处,眼泪稀里哗啦流下来,整个人都震颤了。那时候我知道,那个就是根本问题所在。如果要描绘出来,就是我在“出离心与悲悯的体验”里说到的问题,也包括在“事实唯真的一点思考”里说到的问题,虽然我感觉还是说得不够清楚,但大致轮廓描绘出来了。因为在这个根本的地方迷失了,才会产生后来琐碎的问题却不知道对治。
  
  佛教说,生起皈依忏悔的心,生起大悲心,生起菩提心,化解心结,净除业障,这与“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之类无法对应,与一般的心理咨询也不是一个层次的。皈依、忏悔、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才是根本,这样心的生起不是脱离心理症结,望空而发的,而是建立在透视问题的根源,看清事实、洞明世相的基础上的。
  
  现在我想想自己走过的路,我那些治疗恢复的做法:混混过、童心、斋戒、皈依忏悔、忆念初发心……等等,是由我的性情、观念、思维方式决定的。对我来说,这是必然的路,可能有的地方笨拙了点,缺少方便,但主干肯定是这个样子。我必定是通过这样的路子摸索过来,没有其它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