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9-16 14: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占有与体验
经验总是具体的和可以描述的。但是,不妨想象,当一个人既非愉快也不苦恼,对外界刺激一概不予注意,心里也没有想什么,有点儿类似高僧坐禅一般,总之,什么具体经验也没有时,他仍然体验着他的存在。这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存在主义所说的存在是一种体验,它并不依附于任何具体的经验。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如果把哲学和存在分开,那么,哲学就变成了一种好奇心的满足、理智的游戏、巧妙的精工细作,这是现代人心灵深处所不需要的。
弗洛姆(E.Fromm)写过一本书:Haben oder Sein(1980)(三联有中译本:《占有还是存在》),对心理治疗者很有启发。这本书的基本观点大致如次:有两种根本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是占有,一种是体验生活。对生活持占有态度的人容易出现心理卫生问题,而重视体验生活的人往往心理比较健康。
占有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也是情理中的事。我们必须占有一定的物,否则就会活不下去。婴儿把他们抓到的东西,不管是什么,甚至自己的手,都往嘴里放,这是占有的最原始的形式。近些年来,人们大谈中国吃的文化。在我看来,还是少谈为好。吃,这种最原始最赤裸裸的占有,实在算不得是文化的精华。一次在火车上听见一位先生大发宏论:“工农兵学商,团结起来吃中央”,真是感到茅塞顿开。在我国人们一年要吃掉多少国家的建设资金?国家统计局恐怕也只能估算出一个大概。改革开放以来,占有财富早已经成了一股滚滚洪流,把许多知识分子“忧道不忧贫\"的儒家传统几乎完全给吞没了。钱这东西确实重要。一个钱也没有,大概什么事也干不了。但我们只是为了占有金钱么?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生真的就是这么回事么?假如我身无分文,难道就等于我这个人的存在毫无意义?说穿了,如果我们只是一个劲儿地去占有,忽视自我的存在,不去体验生活本身,岂不是本
末倒置,丢掉了根本?人生之舟的锚抛到什么地方去呢?
下面从学习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来分别谈谈占有和体验这两种根本不同的生活态度。
先谈学习。
重占有的大学生上课用心听讲,唯恐没有听清楚教授讲的任何一句话,并且尽可能忠实地把教授讲的内容都记在笔记本上,以便课后复习背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占有知识。如果问:占有知识又是为了什么呢?当然,为了通过考试得高分,为了得文凭和学位,为了夸耀于人而有面子,为了将来得一份好工作,如此等等,总之,还是为了占有。
以占有的态度上学念书,最好的结局是将来装一脑袋知识,善于纸上谈兵,可以学而优则仕,但不会仕而优则学。因为已经当了官,再要往上爬需要的是另一种本事,书本里是找不到的。最坏的结局则是读出神经衰弱一类的精神障碍。由于对读书本身并无兴趣,也根本不去体会什么读书的境界,读书便必须用长远的利益或为父母着想等一类大道理来鞭策自己死记硬背,即使读得头昏脑胀也还得逼着自己坚持下去,怎么能不神经衰弱呢?
与重占有的学习相反的是重体验的学习。《论语》一开头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孔子把学习看做一件愉快的事。老夫子之所以“学而不厌”,奥妙就在这里。孔子还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这更进一步说明了他对学习的态度。
重体验的大学生喜欢思考,喜欢钻研,常常给自己提出各种“为什么”,他们对考试分数并不太重视。更重要的是,他对书本里的新思想感兴趣。当然,也有不想读书的时候,那就干脆到运动场玩个痛快,或者找个凉快地方和一位女同学谈心,绝不装模作样:眼前摆着一本厚厚的教科书,心里却不知想到哪里去了。
现代英语“兴趣”一词来自拉丁语inter-esse。这真是颇有存在主义的味道。esse相当于英文tO be,意思就是“存在”。可见,所谓兴趣,就是钻到存在里面去。中古英语list表示感兴趣,而list和lust(欲望)同根同源。可见,感兴趣跟受欲望的驱使往某件事里钻,是一个意思。这就很清楚了,钻不进去并非智力低下或缺乏所谓数学细胞、艺术细胞之类,而是不感兴趣。天下无难事,就怕没趣。
许多人抱怨记忆不好,见了医生就诉苦说自己记忆坏透了。却从来没有人抱怨自己良心不好。记忆不好可以推卸责任,把责任推到大脑神经出了毛病上面,而良心不好这责任可推不掉。有趣的是,记忆真正坏透了的是老年性痴呆病人,但他们从不抱怨记忆坏,甚至活得还很快乐。
抱怨记忆不好的人,往往是想记住的知识记不住,不想记住的令人烦恼的事却偏偏忘不了。记忆为什么故意跟这些人作对呢?这是由于他们故意跟自己作对的结果:不感兴趣的书本知识硬逼着自己去记,现实生活中令人烦恼的事却执意回避,不去想它,不去深入思考症结所在,不去解决它。一个人只要不接受自己,不接受现实,那就注定了要陷在苦恼之中而不能自拔。既然一脑门子全是苦恼,读书的兴趣从哪里来?记忆又怎么好得了?
我们还要问:记忆好,要了它做什么?我看,世间的知识、财富、名利、权势等等,谁也占有不尽,记忆不够用那是必然的。可见,诉苦记忆不好的人,根子在于想占有的太多以致占有不了,因
而苦恼。当然.越苦恼,读书越记不住。如果没有什么苦恼和不切实际的奢望,记不住有什么要紧,反复学,经常学,总会记住的。过去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话就可以治好抱怨记忆坏的神经衰弱患者。假如过目不忘,根本无需“学而时习之”就能考1 oo分,倒是无法享受“学而时习之”的乐趣,那损失也未免太大了。
对于人际交往,同样有重占有和重体验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
人际交往最明显的就是谈话。如果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也谈不上什么中心或主题,就叫做聊天(北京人叫做“侃大山”,四川人叫做“摆龙门阵”)。很多人视之为人生一乐。这就是重体验的交往。想到什么说什么,天南海北,什么都可以随意发挥,互相交流,既可增进彼此间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对人生的体会。
重占有的人在与人交谈时是不太自然的,甚至是紧张或焦虑不安的。他想利用或控制别人,又怕被人利用或控制。很多事情不能谈,因为那些信息、知识和观点都是他的所有物,不容别人染指。同时,他又想把别人心里藏的知识和观点引出来,以便据为已有。他也许沉默不语,等待着别人言多必失。他也许滔滔不绝,以显示自己精神上的富有,对工程师谈刚从《大众医学》上看到的最新医学成就,对艺术家谈从《知识百科》上看来的模糊数学,确实是一大快事,既增添了脸上的光彩,又没有知识经验泄密的危险。尽管谈不上什么信仰,但一言既出,明知理亏,也要跟人争个你死我活,因为他必须占有自己的观点,改变看法就等于丢失一样所有物。倘与人讨论专业领域内的问题,那就很费脑筋,既不能暴露自己的浅薄无知,又得提防别人把自己那点儿看家本领轻易就学去了。总之,对于重占有的人来说,人际交往等于勾心斗角,即使猎取不到什么新的占有物,至少也不能让人家占了便宜。所以,他们体会不到人际交往的乐趣,谈不上什么心灵的勾通。交往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占有。
神经症病人很少能体会到交谈本身的意义和乐趣。如果是和医生交谈,病人一心想得到的只是关于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帮助。他们心灵似乎是一栋紧锁着大门无人居住的空房屋。或者,他们的面具已经和皮肤长到一起而撕不下来了,所以,医生只能跟病人角色打交道,接触不到他们真正的自我。这是心理治疗的困难所在。治疗者唯有真诚坦率,才可望逐渐民展心理治疗关系。
根本问题在于对待人际关系交往的态度,是占有,还是体验。交往双方有了共同了体验的体验域,就一切都好办。夫妻之尤其如此。只要夫妻一方持占有的态度,家庭气氛便被污染了
毒化了。如果双方都投入地去体验交往本身,满足感和幸福感便会发芽、开花、结果。
占有态度是常见的表现是挑对方的错,指责对方,强行命令对方,而自己则绝对正确,至少是原则上正确。
占有态度的孪生兄弟是嫉妒。占有欲愈强烈,愈害怕配偶跟其他的异性相好。弗洛姆说:“爱不是占有。”遗憾的是,不带占有欲的爱实在太少见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就不足为奇。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似乎是婚姻一词的本义。
然而,我们必须学会体验生活。生活是个五味瓶。生活是个五味瓶,一点也不想吃苦是不现实的,也谈不上体验生活。即使愿意吃苦,但总把它当作享受快乐不得不付出的代价,那仍然不是真正地体验生活。生活的海洋如此深广,即使再活一辈子,也绝对体会不完。
存在主义哲学很难懂,不同作者说法也不同。但不论说法如何千差万别,人只要活着,存在体验总是根本性的。心理治疗都尽量多多体验生活,至少别老想着占有,那对心理治疗是大有好处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