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9-3 22: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节 理想化
赋予自己或别夸大了的优良品质,以处理心理冲突,这种防御机制,叫做理想化。
正在结交异性朋友的青年人,当看到对方有自己所欣赏和重视的好的方面的同时,也发现对方有不少缺点和毛病,这就容易引起心理冲突:继续发展下去呢?还是至此为止呢?处理这种心理冲突的常见防御机制是,极力将对方美化,以致缺点成为无关紧要甚至等于不存在,这样,刚刚萌芽的爱情便迅速抽深度发展。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便是理想化这一机制之生动的写照。
人到了青春期,道德观念往往急速发展,甚至脱离实际地膨胀起来,这就是理想化在起作用的表现。老师谈到节约,孩子便走向禁欲主义;老师谈到学英雄,孩子便不顾一切地力行利他主义。儿童少年也往往倾向于将老师、“三好”学生、社会上宣扬的的模范人物理想化,给他们头上戴上耀眼的光环。在少年人的心目中,书上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成了毫无缺点的完美人物,甚至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圣。这是由于,对于光明和黑暗并存的世界,儿童少年很难分清主次,理想化为处理心理冲突的常见机制。一位女孩子写信写A.弗洛伊德说:我与他约会时应该如何表现呢?请告诉我。严肃还是活泼?表现聪明伶俐,还是故意装傻?哪种表现使他喜欢我?见面时老是谈论关于他的事,还是一个劲儿谈论我自己,啊一种表现更好?A.弗洛伊德未作书面答复而约女孩面谈。晤谈时,A.弗洛伊德告诉她,在见面时,最好是把自己自然的流露出来,本来是个什么样的人,就表现出什么样。那女孩听了,立即断言“那不行”,接着便对A.弗洛伊德发表长篇的议论,谁和说明使自己适合别人的爱好和期之必要性。她认为,只有那样,“才能保证达到他爱我,而要是他不爱我,我就无法再活下去了”。A.弗洛伊德认为,这是理想主义的典型表现,既把男友理想化了,也力图将自己理想化。(A.freud,1936)
理想化的表现之一是,把感官享乐视为邪恶,这种禁欲主义蕴含着道德观常能使克制自己的人感到高人一等。当然,优越感的满足并不能使人在道德上真正高尚起来。
物极必反。理想化防御一量失败,有可能导致对自己或别人之过分贬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