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816|回复: 41

一种整合的咨询方式

[复制链接]

112

主题

513

帖子

3814

积分

福至心灵

强迫症咨询师

积分
3814
发表于 2014-9-17 12: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启窗心理咨询 于 2014-9-17 12:05 编辑

       很多人会问,心理咨询有这么多疗法,到底哪个适合自己呢?这些疗法的特点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关于众多疗法的话题。
       我们先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我们根据很多案例杜撰的一个案例。B先生,症状上体现为常见的强迫意象,总是担心自己会拿尖锐的物体去伤害自己的亲人,所以每当自己看到比如厨房的刀具,或者吃饭的时候看到叉子这类餐具,以致于在街上看到建筑物一些尖锐的突起的时候都会自动的联系到自己会不会拿这些东西去伤害亲人或者周边的人,这种想法让B先生痛苦不堪,因为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待人非常的温和,为人善良,所以深受周围朋友的喜爱。在他心中他深深的觉得这个想法是万万不能向别人诉说的,一方面觉得这个想法这么的邪恶,另一方面别人可能还并不能理解,担心别人认为自己有病被歧视。除了有这个让人痛苦的症状外,B先生平时中规中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是老好人,这样的个性也常常被同事欺负,在工作中同事老是拜托B先生做很多的事情,B先生虽然心理有些不舒服却也都答应了下来,有时候B先生还不得不牺牲生活中的时间去帮助别人,生活中B先生和妻子的关系表面上看似平静,其实内心非常的痛苦,妻子在家中非常霸道,B先生几乎包揽了家中所有的家务,妻子整天逛逛淘宝,约人出去逛街,而且还经常贬低B先生,B先生曾几次想和老婆谈谈,可是老是话到嘴边说不出口,B先生也非常苦恼为何自己没有办法去拒绝和表达不满。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典型的一些强迫症状和来访者的个性特征,这样的来访者在咨询中也是非常常见的。了解完情况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如何咨询。
                              

       大家一定听说过目前咨询中比较主流的认知行为、正念(内观)、以及精神动力学治疗方法,那我今天就试着针对这个B先生来谈谈这几种疗法。
1、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简单来说是通过调整认知和行为来达到减轻症状和调整生活的目标,这种疗法的工作方式会提到一个模型来解释症状形成的原因,那就是认知、情绪、行为的相互作用的模型。
       我们来结合B先生来谈一谈方便大家理解,B先生先产生了一组思维,“我想拿尖锐物体伤害我的家人”,“这个想法是邪恶的,我不应该产生这种想法”,那会产生的情绪是内疚、自责、焦虑,紧接着会推动B先生产生相应的行为,比如回避尖锐的物体,比如用美好的画面去替代这些想法等,这些行为在这个案例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强迫行为,而这些表现出来的回避以及替代的行为一方面不仅被固定了下来让人痛苦,而且也会加强和维持原来那组思维以及痛苦的情绪体验。
       针对这样一位患者认知行为疗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那就是要改变这个恶性循环,从认知和行为入手,需要调整这种不合理的信念和强迫的行为,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针对这个案例来说调整不合理的信念并不是要让这个来访者消除这个想法本身,是需要告诉他想要伤害家人这个想法本身我们是没有办法消除的,而这个想法本身是邪恶的这一点需要让他体会到其实很多人某些时候都会有类似的想法,这个想法本身是没有什么邪恶可言的,当然咨询并不会这么简单,每个来访者都有一套严密的逻辑来捍卫自己的想法,所以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不断努力挑战和重新看待原来的想法。
针对这个个案,适合这个个案的行为的方法是暴露与仪式行为阻止法,简单来说是需要制定系统的方案逐渐的面对让自己焦虑的想法或者画面等等,而同时要消除仪式行为,因为仪式行为需要被严格的监控才能最终减轻症状,适应正常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会面对很多的痛苦,所以这个过程也充满了曲折,也许有时候会倒退,也许有时候来访者会想出其他的仪式行为代替,等等诸多情况都将影响到最后的咨询效果,需要来访者和咨询师和紧密配合。
2、  正念(内观)
       正念是最近几十年开始越来越红火的咨询技术,起源在东方的佛教禅修中,后来被西方心理学家加以应用,创立了包括正念认知疗法(MBCT)、辩证行为疗法(DBT)、接受与承诺疗法(ACT)以及整合正念和认知行为疗法(MiCBT)等。在心理学中卡巴金对正念进行了一个定义,即是指个体对当下任何内在和外在刺激明察秋毫,并对当下情景持开放接受(而不是试图去改变或评判)的态度。这样带来两个问题,第一是获得这样的态度为什么对我们会产生作用,第二个是它有哪些好处,第三个是如何获得这样的态度。我将简单的说一说这三个问题。
       针对第一个问题,西方很多心理学家做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者提出正念可能通过增加元认知意识来发挥功效,元认知是一组与“去中心化”或“去身份化”有关的认知单元,在这组认知单元中,消极思维和感受仅仅被体验为是一种心理活动而非自我意识。我们还是拿上面的例子来看,当B先生不去试图改变或者批判“我想要伤害亲人”这样的想法时,他就可以将这个想法只是当成一种心理活动,而不是说这是自己的错,自己是邪恶的这样的批判性的想法,同时也会降低B先生试图想要回避或改变这一想法所做的强迫行为,从而缓解症状和痛苦情绪。
       那获得正念的态度有哪些好处呢?你可以更加活在当下,去感受当下的美好而不是让过去的痛苦和未来的焦虑困扰你,你可以运用正念来调节你的负面情绪,更快乐和更有幸福感,你可以通过正念的练习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而且相比较认知行为正念可以直接针对情绪和身体进行工作等等。
       如何才能获得这种态度,简单来说就是需要系统的训练,就像你练习游泳、自行车或者学习一个技能一样,需要系统的学习和坚持的训练,去观察你的呼吸、想法、身体感受,学习活在当下等等都是你需要去学习并去练习的。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来访者会提到一个现象,他们不停的去看书学习,并且找这个方法又找寻那种方法,说我已经了解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了,我也知道我需要接纳我自己,为什么好不了,其实这个道理也非常的简单,就好像你要去旅行,天天在家研究攻略,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但是迟迟没有上路。
3、  精神动力学
       精神动力学疗法来源于弗洛伊德所创造的精神分析,但是随着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本身的发展已经和弗洛伊德那个年代有非常多的发展和不同了,这种治疗方式被定义为“一种非常仔细的关注治疗师-患者互动、认真地选择时机地解释移情和阻抗的治疗,其基础是深入地理解治疗师对两个人(治疗师-患者)领域的影响”,这种治疗的理论模式来自自我心理学的潜意识冲突理论,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以及依恋理论。
       这些理论听起来一定让人很头痛吧,幸好这些理论只是需要咨询师掌握并借着这些理论和实践去理解来访者的体验,并最终可以使来访者获得利益。
接下来我将试图简要的分析B先生的案例,以及让大家知道精神动力学是如何起到效果的。大家先来思考一个问题,B先生的的强迫症状和他的个性有没有什么关联呢?带着这个问题来看我们下面的讨论。
       从B先生的生活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很多情况看,他无法拒绝同事的要求,无法和妻子讨论家庭分工以及无法表达对同事和妻子的不满,这些个性特点一直影响着B先生的幸福感。他就是被人们常常说起的“老好人”。可能你问他有感到愤怒和不满吗?他也许有时候都感觉不到生气的感觉。随着咨询的进展我们渐渐了解到他的原生家庭,他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非常的严厉,在他们家他是不能表示不满和生气的,B先生后来想起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妈妈接他放学晚了,当她妈妈来了,他对妈妈有些生气,妈妈对告诉他好小孩应该要有耐心,不能表示表现出生气的样子,不然妈妈不喜欢他了。后来又回忆出很多类似的情景。这样我们知道了难怪动力学治疗需要探讨来访者的童年经历,因为童年经历对于理解来访者现在的性格特点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看到在咨询中B先生表现的非常讨好咨询师,咨询师感觉到B先生非常害怕表现出对咨询师的不满等情绪。大家发现了什么吗?B先生在和咨询师的互动中以及在和同事以及妻子互动的过程中部分重现了早期和妈妈的互动模式,简单来说就是B先生潜在的认为我、同事以及妻子是不允许他表达愤怒的,如果表达将会被不被喜欢,发生在咨询中的这一现象就是精神动力学中所说的“移情”现象,移情现象是咨询师在咨询中理解来访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通过处理这种移情现象一方面来访者能体会和感受到自己和咨询师原来是这样互动的,同时又能慢慢的发现原来咨询师是不同与自己的母亲或者父亲的,并因此体会到了一种新的关系的产生。
       无论是处理移情还是和来访者一起工作,作为咨询师需要慢慢的去理解来访者的各种行为模式、情绪状态以及性格特征,并恰当的把握时机的去做出“诠释”,一方面诠释的时机非常重要,过早诠释反而让来访者一头雾水,可能还会让来访者感到被误解,另一方面,诠释也不是随意给出的,在诠释之前是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共情式的倾听、澄清来访者的某些话语或事件、面质来访者不一致的地方引发来访者思考等等。
       我们来看看B先生吧,随着咨询中B先生慢慢的体会到自己的愤怒情绪,以及可以将愤怒的情绪无法表达连结自己小时候的体验,B先生可以慢慢的去表达愤怒了,他调整了自己面对愤怒的态度,以及处理愤怒的方法,他开始拒绝同事的不合理要求,可以试着和妻子表达自己的不满以及和她分工家里的工作。
       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并不光光是B先生理性上知道这一点,他就可以改变了,而是要深入从情感、认知以及行为层面去理解并慢慢改变,而这种理解和改变是需要来访者和咨询师慢慢培养和花时间去理解和改善的。所以大家可以去理解为什么个性的改变是需要花比较长的时间了。
       还记得开始的那个问题吗?B先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强迫的症状?原来B先生压抑的愤怒和攻击通过强迫意象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在他的潜意识层面他确实有对亲人的愤怒和攻击,而这个愤怒和攻击一直没有被认可和处理,最终幻化成症状来折磨并同时又满足了B先生。
       我虚构了这个简单的个案只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咨询的一个简单过程,其实咨询中充满了未知和变化就跟人的面向一样复杂多变,我们需要带着好奇的态度去一点点的探索,这样才能最终贴近来访者的体验而不是僵化的去套某个理论。
4、一种整合的咨询
       最后我将整合这几种咨询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咨询中,我认为的整合并不是把以上这些方法整合为一个固定的治疗模式,而是根据来访者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这些方法,因为咨询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变化的过程。
我试着说说如果咨询B先生的一种情况,但往往可能并不是这样,因为期间会有各种可能发生。
       首先,需要三四次左右的评估,评估的作用的是了解来访者的基本信息,比如主要症状、疾病史、用药史,发展史、家庭关系等全面的信息,这样可以为以后咨询打下非常好的基础,当然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如果有些信息没有收集到可以在以后咨询中慢慢了解。
       然后,讨论咨询目标,开始正式的咨询,我们会根据来访者情况和来访者协商运用哪种方式进行咨询,我们假定和B先生达成共识,考虑到他的强迫症状非常影响到他的工作,以及让他非常的痛苦,先选择主要减轻症状对生活的影响,我们会先运用认知行为的方式,调整他的认知以及共同制定行为练习的方案,估计在1020次左右掌握行为练习的方法,并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如果在这个过程中B先生对于正念的理解和接受情况非常好,会加入正念的练习,以辅助来访者更好的完成行为练习。
       减轻症状以及适应生活所需的时间其实来自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来访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来访者的作业完成情况、来访者的求治动机以及家人的配合等来访者自身资源、咨询师的咨询策略等等。
       接下来在减轻症状的同时,来访者越来越对探索自己的生活和个性感兴趣,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情绪压抑的感觉,感觉自己和妻子的关系需要调整,这时候咨询目标也许需要做相应的调整例如加入改善情绪压抑的感觉以及处理和妻子之间的关系等。这样我们的咨询方式慢慢更多的调整为以倾听、共情、面质、诠释这样的探索的方式进行调整,而当B先生强迫症状可能出现反复的时候以指导为主要方式进行微调,又也许当B先生面对如何与妻子进行协商或表达愤怒出现困难的时候,可能又需要一些角色扮演以及情绪表达的训练这样的建议和指导等情况出现。
       当然为了要简单的叙述这种整合的咨询方法,我假设了各种情况,以便将几种疗法都运用进去,可能对于一些来访者单单纯的认知行为或者精神动力学方法等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一个个案会随着咨询以及环境的变化出现各种变化,而如何更好的应对这些变化又可以灵活的做出调整是咨询师和来访者需要共同面对和一起努力的。

热线:021-61482221 15026822982  官方Q:120653509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513

帖子

3814

积分

福至心灵

强迫症咨询师

积分
38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8 10: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强迫症有哪些诊断标准?

答:强迫症的诊断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程和躯体、神经系统和相关实验检查,应排除由于其他精神疾病而引发的强迫症状、或药物及其他物质所致的强迫性障碍和躯体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强迫。

    强迫症的诊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症状学标准:即在列出的症状中,要符合几项症状。
    (2) 严总程度标准:疾病达到何种严重程度。
    (3) 病程标准:即疾病所要持续的时间。
    (4) 排除标准:即要对一些相关的疾病进行鉴别,只有排除了这些疾病,才能作出强迫症的诊断。

    目前国际通用的准点标准有ICD-10和DSM-IV。我国于1984年制定了焦虑性精神障碍临床工作诊断标准及1994年修订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进一步向国际疾病分类法靠拢,其分类方法、描述、诊断标准都尽量与ICD-10保持一致,同时参考了DSM-IV的优点。1995~2000年期间,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由我国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通过41家精神卫生机构负责对24种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完成了前瞻性随访测试,编写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第3版(CCMD-3)》和《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和护理》。

    《CCMD-3》的编写过程是先由各执笔单位完成初稿,然后逐条核对《CCMD-2-R》,随后描述部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的《ICD-10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诊断标准参考《ICD-10研究用标准》和美国《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同时结合现场测试结果作适当修改。《CCMD-3》的正文,经中华精神科学会常委会讨论通过,作为学会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发表,附录以及主要参考书《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和护理》可供临床医务人员参考。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诊断标准虽规定了疾病的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病程标准和排除标准,这主要是根据疾病症状学的横断面而做出的。但是,强迫症的病程特点、缓解状况、阳性家族史等因素,在确保诊断的正确性上也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513

帖子

3814

积分

福至心灵

强迫症咨询师

积分
38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8 20: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启窗心理咨询 于 2015-11-19 18:23 编辑

我国目前采用CCMD-3诊断标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我国目前是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第3版(CCMD-3)》的诊断标准。该标准认为,强迫症指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精神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者要以仪式动作为主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症状标准:
       (1)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1. 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2. 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3. 上述的混合形式。
      
       (2) 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活外界影响强加的。
      
       (3) 强迫症状的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力抵抗,但不能奏效。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排除标准:

     (1) 排除其他精神障碍的继发性强迫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或恐惧症等。

      (2)  排除脑气质性疾病特别是基底节病变的继发性强迫症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513

帖子

3814

积分

福至心灵

强迫症咨询师

积分
38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18: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答: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1恐惧;2强迫症状;3惊恐发作;4焦虑;5躯体形式症状;6躯体化症状;7疑病症状;8神经衰弱症状。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513

帖子

3814

积分

福至心灵

强迫症咨询师

积分
38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10: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我国通用的诊断标准(ICD-10)的内容是什么?

答:焦虑症(焦虑障碍)的基本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或强迫动作(为简单起见,提到症状时用强迫代替强迫一强制。强迫思维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头脑中的观念、表象、或冲动,它们几乎总是令人痛苦的,因为内容为暴力、猥亵、淫秽方面的或仅仅因为患者认为其内容毫无意义)。患者往往试图抵制,但不成功。然而,虽然这些思维并非自愿且令人反感,患者认为它是属于自己的。强迫动作或仪式是一再出现的刻板行为。从根本上讲,这些行为既不能给人以愉快,也无助于完成有意义的任务。患者常将其视为能防范某些客观上不大可能的事件,且他们认为事件对患者有害或者是患者造成的危害事件。这种行为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被患者认为是无意义的或无效的,且反复企图加以抵抗。在病程漫长的病例,抵制可能十分微弱。往往存在植物性焦虑症状;不过,不伴明显自主(植物)神经兴奋的内在紧张或心理紧张的痛苦感也很常见。强迫症状,特别是强迫思维,与抑郁有密切关系。有强迫障碍的人常存在抑郁症状,患复发性抑郁障碍的人在抑郁发作时也可有强迫思维。无论在哪种情况下,抑郁症状的加重或减轻一般会伴有强迫症状严重度的平行变化。

       强迫障碍在两性发生率相同,患者的人格常带有突出强迫反应性特征。发病多在童年或成年早期;病程多变。若不存在明显的抑郁症状,转成慢性的可能性更大。

       诊断要点:要作出肯定诊断,必须在连续两周内中的大多数日子里存在强迫症状或强迫动作,或两者并存。这些症状引起痛苦或妨碍活动。

       强迫症状应具备以下特点:

      (1) 必须被看作是患者自己的思维或冲动。

      (2) 必须至少有一种思想或动作仍在被患者徒劳地加以抵制,即使患者不再对其他症状加以抵制。

      (3) 实施动作的想法本身应该是令人不愉快的(单纯为缓解紧张或焦虑不视为这种意义上的愉快)。

      (4) 想法、表象、或冲动必须是令人不快地一再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513

帖子

3814

积分

福至心灵

强迫症咨询师

积分
38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11: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答: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1恐惧;2强迫症状;3惊恐发作;4焦虑;5躯体形式症状;6躯体化症状;7疑病症状;8神经衰弱症状。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513

帖子

3814

积分

福至心灵

强迫症咨询师

积分
38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0 11: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疾病,是唤醒你探索内在的旅程

      当心灵以疾病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时,你怎样才能明白它的语言呢?疾病显现的时候,你可能并不知道它在向你传递什么信息。事实上因为你否认情绪已经很长时间了,所以疾病在告诉你什么确实不是显而易见的。了解疾病的精神含义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探索,一段内在的旅程,借此你可以逐步恢复与灵魂的沟通。

疾病起始于情绪体
   
      疾病与健康,这是每一个人迟早都会遇到的问题。首先我想谈谈疾病到底是什么。一切疾病都起源于精神层面。我会通过区分你们的不同身体来对此做出解释:除了这个人人都能看得见的物质身体,你们也还有一个情绪体,一个心智体,还有一个灵性体。
疾病一般起始于情绪体,它在物质体里表现为有某些淤塞物。通常是心智体上的一些信念造成了情绪的淤塞,最后会表现为疾病。我这里说的是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或思维惯性,它们一般是那些关乎你自己的对与错的信念。

评判会阻碍能量的流动,制造瘀堵

       评判会真正地在你们的情绪能量系统中制造瘀堵。瘀堵出现的地方就是情绪能量无法自由流动的地方,在你的能量场中它们显现为某种黑色的能量。这种黑色能量可能会停留在你的身体里。但这不是必然的,因为这个过程会花费相当一段时间。在它显现为疾病之前,你还有足够多的机会可以将自己转化到一个情绪平衡的状态。

       一般来说,你的情绪会告诉你自己的能量没有流动,一旦你注意到这些信息并尊重它,那些瘀堵就释放掉了。比如说,每次当你不得不做某事时,你都感到烦躁和愤怒,如果你去细致地体察这情绪,那么你就会发现它在告诉你:你正在强迫自己做那些不能真正表达你是谁、你想成为谁的事情。然而,如果你总是忽略自己的愤怒,强迫自己去做那些令自己不快乐的事情,那么这情绪就会转入地下。它会将自己从意识中隐藏起来,而在肉体中表达自己。压抑的情绪是希望引起你关注的能量。一旦它开始在肉体中表达自己,疾病就出现了。

       一般来说,每种疾病都指向一个长期忽略的内在的情绪问题。而身体上的症状使情绪问题能够在另一个层面上为你所见,这实际上是在帮助你接触到这些瘀堵。从这个意义上说,疾病的症状或疼痛都是心灵的语言,灵魂渴望自己的内部能够充分交流。当能量自由地流动并不断地自我更新时,灵魂是快乐的。而瘀堵则阻碍了能量的自由流动——那会使心灵觉得沮丧。

       因此,疾病有着提示的作用:它向你指出那些需要疗愈的地方。尽管疾病看起来是负面的--你被各种症状和疼痛所困扰,但我们应该把疾病看成一个讯息或指示。这样一来就比较容易与疾病合作,而不是抗拒它了。

       心灵通过很多种方式跟你交流,它最喜欢透过直觉对你讲话:包括微妙的情绪、预感和心灵低语等等。如果这种方式无法奏效,你就会被情绪所警告。情绪大声地讲话,它们明白无误地告诉你:你必须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激起情绪反应的原因。任何时候只要你被情绪严重地困扰了,你都要找到它的原因和含义。只要你平静下来仔细倾听,灵魂就会告诉你答案。如果你抵抗,或者否认自己的情绪,灵魂就将通过身体来对你讲话。

       身体是有智慧的,它不仅会对其吸收的物质(如食物和水)做出高度敏感的回应,它也会对你的情绪、感觉和思想做出同样敏感的回应。身体本是我们与灵魂之间的交流工具。它不只是供我们居住的躯壳,它还拥有一套聪明的运行机制,可以帮助灵魂表达和了解自身的问题。

疾病是一个探索,一段内在的旅程

       当灵魂以疾病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时,你怎样才能明白它的语言呢?疾病显现的时候,你可能并不知道它在向你传递什么信息。事实上因为你否认情绪已经很长时间了,所以疾病在告诉你什么确实不是显而易见的。了解疾病的精神含义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探索,一段内在的旅程,藉此你可以逐步恢复与灵魂的沟通。

       为了踏上这段探索之旅,首先我们必须接受自己的病患。通常你们对于疾病的最初反应是否定和抗拒的。由于疾病让你害怕,所以你希望它消失得越快越好。你害怕衰弱、缺陷和最终的死亡。一旦身体衰弱或患病了,恐慌就紧紧地抓住了你,这妨碍你从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去看疾病。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另一种光,看成是一个改变的信号,或者是看成一个去取回丢失的珍贵礼物的邀请。

真正的问题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它所揭示出来的内在的瘀堵

      为了理解疾病的提示功能,并且达到跟它的合作,对身体病患的症状与痛苦表示接受是非常重要的。接受身体的状况,愿意倾听灵魂的声音,这实际上就已经解决了一半的问题。真正的问题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它所揭示出来的内在的瘀堵。我们可以说疾病一把抓住了你,强迫你去检查那个瘀堵。而当你直面疾病、用你的心和灵魂去接受它,你就已经消除了部分的淤塞,虽然你还未精确地知道疾病要告诉你什么。通过你踏上这段内在旅程的意愿、耐心和决心,有一部分沟通已经重新建立了。

接受和拥抱疾病

       然而,接受和拥抱疾病对你来说并不容易。你可能发现自己对它会产生排斥、愤怒或绝望的情绪,因此你无法听见疾病想告诉了你什么。你会经常地得到某些特定的提示,比如,身体的无力表明你必须放下某些责任,花更多的时间独处,减少活动,多关注自己的需求。
你可能还不知道如何从精神层面上解读自己的身体状况,但通常来说,疾病在你身上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大的提示。那些对身体的限制,就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原本的黑暗之处。

你对自己足够温和和宽容吗?

你能真正地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所需吗?

       疾病通常会带来这些问题,而面对和接受这些问题所引发的情绪也是治疗过程的一部分。
要真正地开始治疗,你必须全然地接受疼痛、不适、焦虑、愤怒和安全感的缺失。你必须看着它,对它友好,向它伸出你的双手。它是来寻求你的疗愈的。疾病不是必须要尽快除掉的东西,它在此刻来到你的生活里绝非偶然。

       如果你忽略身体的语言,一直抗拒疾病,你将很难明白疾病的精神本质和意义。因为有太多的愤怒和恐惧围绕着它。只有当你能够面对疾病,面对疼痛和不适,面对你的恐惧和厌恶,你才真正达到了内在的自由。拥抱它们吧,然后心平气和地问:你们想告诉我什么?

你才是自己身体的创造者

      在你们的社会中,与自己的身体保持密切关系并不那么被提倡。将你们的身体当作一个值得爱和尊敬的个体一样来与之对话,会显得有一点不自然。你们被灌输了许多格式化的条条框框:身体应该看起来如何,匀称和健康表示什么,应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你们针对健康长寿的生活模式有着各种各样的规定和标准。

      然而这些格式化的观念跟灵魂之路没有任何关系。灵魂之路是非常个人化的。因此,为了找出身体遭受病患或疼痛的真相,你需要以非常私人化的方式去调整自己,抛掉所有一般化的标准和规则,它们通常都是假的。你需要丢开一切外部的标准,而在内心深处寻求自己的真相。
这对你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你被疾病中的恐惧和恐慌紧紧抓住了,所以你会匆忙地去求助于外部的权威,向他寻求建议和安慰。他可能是一个医生,也可能是一位非传统治疗专家,基本上这没有什么区别。重要的是你们出于恐惧放弃了自己的责任,而倾向于把它交付给别人。
当然,聆听专家的建议并无过错,并且通常也是明智的。但你需要把这份知识带进内心,用你自己的心去衡量,体会这个建议是否跟你有共鸣。只有你才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是你身体的主人。只有你才知道什么东西对身体是最有好处的。从根本上说你才是自己身体的创造者。

运用你的想像力

       疾病代表了阻塞的情绪,其中的一部分情绪超出了你们的意识范畴。因此,理解疾病或症状所表示的含义并不总是容易的。有时,透过一个特定的疾病明白灵魂想要告诉你什么似乎非常困难。这时候你需要深入内心,彻底地审视自己,逐渐了解疾病所显示出来的各种能量,逐渐了解它想要告诉你什么。

      恢复与身体的密切关系是需要练习的。它不会自动地出现,所以也别轻易放弃。当你没完没了地抱怨时,试着再次审视这些抱怨吧。放松一会儿,然后用平和的念头扫过身体患病的地方,请求病痛以一个活的生命体的形式出现,以便你能跟它交谈。请求它显现为一个动物、孩子或人的模样,或是请求它显现为一个指引--无论以什么形态。运用你的想象吧!想象力是一个珍贵的工具,它可以发现灵魂里最深的震颤。
如果你这样做了,当身体以图像或感觉来回答你时,你会觉得快乐,你会为那失而复得的亲密关系而感到幸福。身体对你讲话了,它恢复了交流者的角色!这真的是一个突破。一旦你知道你可以从内在了解自己的身体,并且只有你才能这样做时,你会更加地自信。而自信又会使你更容易领悟疾病的语言。它也能令你在收到内在答案时,不会因其不符合社会的普遍观念而推开它。在任何情况下与自己的身体保持亲密都是非常可贵的,尤其是在生病或苦恼之时。

疾病想要带你回家

       让身体讲话的途径是爱。如果你通过不断地对自己重复治疗肯定句或治疗愿景来消除疾病,就并非是在促进交流,那仍然是某种形式的斗争或抗拒。关键是要逐步理解疾病的意义,只有理解它,它才会转变,情绪淤塞才可以消除。这就是治疗过程的运行机理:不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来与疾病抗争,而是像朋友一样接纳它--它想给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因为疾病给你带来了恐慌和苦恼,所以要理解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是接受与理解疾病才是治疗的真正途径。疾病想要带你回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513

帖子

3814

积分

福至心灵

强迫症咨询师

积分
38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0: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我国通用的诊断标准(ICD-10)的内容是什么?

答:焦虑症(焦虑障碍)的基本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或强迫动作(为简单起见,提到症状时用强迫代替强迫一强制。强迫思维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头脑中的观念、表象、或冲动,它们几乎总是令人痛苦的,因为内容为暴力、猥亵、淫秽方面的或仅仅因为患者认为其内容毫无意义)。患者往往试图抵制,但不成功。然而,虽然这些思维并非自愿且令人反感,患者认为它是属于自己的。强迫动作或仪式是一再出现的刻板行为。从根本上讲,这些行为既不能给人以愉快,也无助于完成有意义的任务。患者常将其视为能防范某些客观上不大可能的事件,且他们认为事件对患者有害或者是患者造成的危害事件。这种行为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被患者认为是无意义的或无效的,且反复企图加以抵抗。在病程漫长的病例,抵制可能十分微弱。往往存在植物性焦虑症状;不过,不伴明显自主(植物)神经兴奋的内在紧张或心理紧张的痛苦感也很常见。强迫症状,特别是强迫思维,与抑郁有密切关系。有强迫障碍的人常存在抑郁症状,患复发性抑郁障碍的人在抑郁发作时也可有强迫思维。无论在哪种情况下,抑郁症状的加重或减轻一般会伴有强迫症状严重度的平行变化。

       强迫障碍在两性发生率相同,患者的人格常带有突出强迫反应性特征。发病多在童年或成年早期;病程多变。若不存在明显的抑郁症状,转成慢性的可能性更大。

       诊断要点:要作出肯定诊断,必须在连续两周内中的大多数日子里存在强迫症状或强迫动作,或两者并存。这些症状引起痛苦或妨碍活动。

       强迫症状应具备以下特点:

       (1) 必须被看作是患者自己的思维或冲动。

       (2) 必须至少有一种思想或动作仍在被患者徒劳地加以抵制,即使患者不再对其他症状加以抵制。

       (3) 实施动作的想法本身应该是令人不愉快的(单纯为缓解紧张或焦虑不视为这种意义上的愉快)。

       (4) 想法、表象、或冲动必须是令人不快地一再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513

帖子

3814

积分

福至心灵

强迫症咨询师

积分
38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3: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强迫症的脑影像学检查有什么异常?

本帖最后由 启窗心理咨询 于 2015-12-7 16:44 编辑

答:强迫症的脑部病变虽然没有明确肯定,但是,脑影像学研究已经发现一些异常,比如CT发现有的强迫症患者尾状核体积缩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初发患者丘脑体积异常,N-乙酰天冬氨酸水平降低,并与强迫症状严重程度相关。目前,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进行的局部脑血流的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脑部的额叶眶部、基底节、扣带前回、海马等部位有代谢亢进。这些部位在静息状态和症状激活时有代谢异常或血流异常,但有效的治疗可以逆转这些异常。另外,半数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的丘脑、尾状核和其他额叶有代谢异常。强迫症患者的脑电图(EEG)和脑地形图(BEAM)也有异常发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513

帖子

3814

积分

福至心灵

强迫症咨询师

积分
38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12: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的性格取决于夫妻关系

      孩子看似是与爸妈是分离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同一屋檐下,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爸妈,夫妻两人的关系好坏以否,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性格。

一、爸妈恩爱→孩子性格健康开朗

      爸妈恩爱、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这类孩子的性格也会更加平和、开朗、不轻易动粗,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能有健康的异性恋。

二、爸妈感情淡薄→孩子任性自私

      爸妈感情淡薄,两个人常常靠通过孩子来交流或维系家庭,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关系的作用下,孩子被过多关注或干涉,性格会变得任性和自私。

三、强势妈懦弱爸→男孩子胆小、自卑、懦弱

      由于爸爸软弱,大权旁落给母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女儿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强悍的女儿,儿子就会变成没有担当的懦弱、自卑的儿子。

四、爸妈过早离异→孩子冷漠 、没安全感

      很多从不幸婚姻中解脱的夫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无法从中解脱的是孩子。他们内心的创伤往往终生难以平复,他们的担忧感、不安全感、恐惧感也许永远无法医治。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更易发生犯罪和焦虑、抑郁、敌对、报复、冷漠等心理障碍问题。

五、爸妈爱相互指责→孩子敏感、爱找借口、执拗

      爸妈喜欢相互指责,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处世方式。 特别是当夫妻双方有争论时,更容易对着孩子说另一方的不是。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以后对爸妈都不会尊重。一方攻击另一方,想借此让孩子对另一方不满,最后带给孩子的只是伤害。

六、爸妈爱打架→孩子喜欢暴力、脾气暴躁

      父母吵架对成人而言是很平常、能理解的,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天塌下来了,他的安全感会受到很大冲击。与此同时,孩子也会由于耳濡目染变得喜欢暴力、脾气暴躁,像父母一样大吼大叫。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生物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不良的环境生活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有些创伤终身难以愈合。亲爱的爸爸妈妈,为了孩子,夫妻两人该如何相处太重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