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4|回复: 0

什么是内观——内观的核心要素(盖德)

[复制链接]

372

主题

3680

帖子

4万

积分

OCDCN驻站嘉宾

积分
42780
发表于 2013-5-9 13: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难试图说明内观是什么,我们只能从某一个角度试图去接近他。有人说它是一种真正活着的感觉,有人说它是一种特别的方式去对待世界的方式,有人说内观是活在此时此刻,有人说内观可以使人更清醒的活的一种方式。很多大师对于内观都有自己的看法,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后来内观被引入心理学中渐渐的形成了一些定义,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把内观定义为:内观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去注意:有目的的、此时此刻的,并且不加以任何评判。虽然这个定义不是很全面,不过也不失为一个简洁的定义。
虽然各家都有不同的定义,但是总的来说其中均包含一些共通的核心的要点。把这几个要点弄清楚了,对于内观也就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我们大体上从三个要点来看,分别是活在当下,觉察和接纳:

活在当下:
某位企图心很强的修行人去见一位禅师。这名学生一坐定下来,老师便开口问道:“人类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想了一想,然后答道:“我们都没觉醒。”老师说:“没错,不过这只是一种说词和思想罢了。”接着便摇了一下铃让学生离去。
怀着搅扰不安的心情,学生继续思索人类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一星期后他重返老师的住处。老师又问他:“人类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了吗?”学生立刻回答:“知道了!人类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了。我们认同了自己的思想,把思想当真了。”老师的答覆却是:“你现在还是在思想啊。你必须在自己身上真的看到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才行。”学生怀着非常沮丧的心情离开了。
为了得到最正确的答案,学生把所有的禅宗书籍都拿来阅读。当他再度去见老师时,几乎是趾高气昂地认定自己已经胸有成竹了。老师看见学生的态度便立刻问道:“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学生答曰:“根本没问题!”并且对自己的答案感到满意极了。然而老师却只是一味地盯着他,然后说道:“那你到我这里来是为了什么?”那一刻学生突然泄了气。他低头垂肩,觉得自己丢脸透了。老师一边凝视着他,一边问道:“你当下正在体验的是什么?”学生头也不抬地回答:“我只想找一个地洞钻进去。”这时老师才对他说:“如果你能充分体验这份感觉。你就会明白人类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了。
    过去的是记忆,未来的是幻想,只有在当下的真实里才能觉醒才能在自己和世界间找到和平、了解和联结。当我们放下战争,敞开心面对事物的本来面貌,就能安住在当下。
    多数人都把生活耗费在未来的计划和期望上,以及对过去的懊悔、内疚和羞愧中。当我们回到当下,就能开始再次感受周围的生活,但也要面对自己逃避的事物。我们必须有勇气面对当下的一切,包括我们的痛苦、欲望、悲伤、失落、秘密的期望、爱---------让我们深深感动的每一件事情。停止战争后,我们也会发现自己一直在逃避的东西,包括寂寞、无价值感、无聊、羞愧、未满足的欲望。我们也必须面对这些部分。只有面对这些东西才有可能有机会放下和转化。
    如果长期不愿意活在当下,不愿意去面对这些感受的话,最大弊端之一就是没有能力知道自己正在逃避什么。这样带来的后果有两点,首先是在生活中你会更容易犯错误。另外,逃避感受的人实际上对事物的反应更加激烈,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在他们致力于和痛苦保持距离的时候可能反而比其他人感觉更敏锐,逃避感受的人也会避开欢乐。
   有一些人害怕与人交往,有的害怕感染上艾滋病,有的害怕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还有的连害怕的东西都不知道了,反正他们感到害怕,担心和焦虑。他们的回避和一些减轻自己焦虑的方式本身造成的对生活的巨大的影响,同时这些方式也更加加深了他们对于所怕的东西的敏感,他们避免了感受的同时也就避开了欢乐。整个生活没有了乐趣。

觉察:
    觉察是什么?是一种我们要学会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看待我们正在发生的事情,比如我们的念头,我们特定的反应,我们对治这些反应的方式。但这并不是一种内省,而是一种觉察,觉察到心中各式各样的制约。然而我们并不是在回顾过往的制约,也不是在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们只是单纯地把这些制约看成是正在发生的事。如果能客观地觉察而没有惯常的好坏观念,我们就会发展出一份开阔感,让自己从狭窄的认同,拓展成更大的洞见。我们会因此而发现,每当心中生起一种反应时,一定有某样东西在操控着自己,只是我们无法看得很清楚罢了。如果了解到这一点,并且带着好奇心来观察自己的反应,我们就会看到自己何时以及如何操控着我们的世界。
举个例子,想像有某个人正在公开批评我们,于是心中立刻产生了愤怒的反应。接着,我们又会自我合理化和归咎对方,而形成一连串的妄想。愤怒的感觉一旦冒出来,就会开始坚信那个人对待我们不公平,甚至连整个人生都变得不公平起来。此刻如果能记起修持的方法,我们就会想起情绪反应如同闹钟一般,提醒着我们要留意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接着观察者便破门而入,它开始觉察到心中不断重复的念头:“这是不公平的。”(内心的搅扰仍然存在)。这时我们很可能会发现,情绪的反应是直接从“人生应该公平”这个观念中生起的。当我们认清这一点之后,才可能观察及体证到这个观念底端的恐惧:恐惧失控之后的无助感。终其一生我们都在企图掌控人生,让它能符合我们的理想,并借以逃避最深的恐惧。
在转回头来面对自己一直企图躲避的真相之前,我们到底都在做些什么?修行并不是一味坐在蒲团上禅定,如果无法学会客观地观察自己,我们永远都只是替代式生活中的囚犯。一旦学会在生活里修行,以越来越诚实的态度观察自己的恐惧,我们就能体验到跨出屋外的那种自由的感觉,并且开始有胆量深入于人生的真相。
我们必须经由自我观察的修持来获得自知之明,因此,一开始就得无情的观察自己,几乎像是跳出来从身外看自己一般。那种状态跟集中焦点在自己身上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是一种重复再三的循环-----不断的想着自己,分析自己,认同自己的情况------然而跳出来观察的状态却是客观的。不是一种分析,也不是一种批判,只是如实见到自己的行为、思想、思想的内容、反应的方式和时间点,基本的对策是什么,核心的恐惧是什么。在各种情境之中客观的觉察自己,我们就会开始认清楚替代式的人生到底具有哪些成分:里面尽是一些自己该怎么样、别人该怎么样、生活应该怎么样之类根植于恐惧的观念。我们会开始看到自己所设定的一些条件,以及自己制造出的那些幻觉。
    内观中发展出的觉察力使我们有足够的观察能力,能在每日生活中辨识自己的心和意图。我们能觉察不同状态的恐惧、匮乏感、困惑、嫉妒和愤怒,也知道什么时候行动会联结到宽恕、爱和慷慨。如果知道当下的状态就能开始选择接下来的模式和状况了。
    比方说我们决定戒烟,但出现抽烟的欲望的时候,我们会把手伸进口袋、拿出烟,取出一根,点燃然后吸入。突然间,我们清醒过来,想起要戒烟。在自动导航、毫无觉察的生活中,我们会顺着习惯动作取出香烟点燃。除非活在当下,在动作一开始就清醒,否则不可能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或创造新的模式。在我接触的一些案例中也是一样的,当他们接触到了一些自己害怕的东西的时候,通常会以以往惯常的方式来减轻这种焦虑,只有当他们能够开始意识到自己当下的行为是什么模式的时候,我们才能开始清醒并摆脱这种痛苦,这是出现并形成新的模式的一个很重要的开始,在治疗的过程中是需要不停的锻炼的一种能力。

接纳:
    那么接纳是什么?接纳是无可奈何的接受吗,是忍受吗?真正的接纳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清晰觉察我们的经历,二是慈悲的对待这种经历。这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犹如大鹏的两个翅膀,让我们得以遨游天际,解脱自在。
清晰的觉察使我们得以如实认清生命的真实面貌,而彻底接纳的真正精髓便是:倘若我们不去看清楚所要接纳的一切,我们就无法如实的接纳。
对于第一个部分,清晰的觉察,我们已经在刚才觉察这一点中讲到了,对于慈悲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呢?
慈悲指的是一种能力,能够以柔软心与同理心来看待我们所感受的一切。我们非但不抗拒恐惧或伤痛,反而以母亲抱孩子般的仁慈来拥抱自己的痛苦。
    我们用一辆巴士比喻你的心灵空间,司机是你的大脑,我们把这些你不想要的想法、感受和情绪比喻成为你大脑不喜欢的乘客,这些不欢迎的乘客并不会因为你的抗争就下车。他们有自己的打算;再者,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某些痛苦的经历一旦上车,就会永久的留在车上。在知道这些乘客不会离开后,作为最后采取的办法是想要对其粉饰一番,这里换个词,那里搞点细微差别。但我们还是自己经历的产物。当我们和乘客争辩或是想要改变他们的时候,我们就是强化他们。就好像遇到一个歹徒,强迫他们穿上西装领带,好让他看起来没有那么吓人一样。至少,在记忆中这个歹徒还是以其本来面目存在。就算他穿上了昂贵的西装,你还是知道他的本质没有变。
    典型的情况是,当我们穷尽了所有可能性之后,就会和车上的这些乘客讨价还价。我们想要让最吓人的乘客蜷缩在车后座上,希望至少不用常常看见他们。也许我们还可以假装他们会全部消失。我们用尽一切办法来避免承认车上还有吓人的乘客。我们逃避,我们使用控制策略,我们否定。
你可能使用了许多方法来掩饰自己的焦虑、抑郁、或是低自尊,让这些想法和感觉都缩在后面。但这么做的代价非常昂贵,因为你搭上了自己的自由。为了让这些不欢迎的乘客远离视线,你提出了这样难过的交换条件;如果他们愿意缩在后面,不要让你看到,那么你会驾车去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
我们一旦迷失在这些最黑暗的情绪里,往往会以最严苛的方式批判自己。我们会固化自己的负面信念,认为自己是没价值的、软弱的以及无望的。我们似乎永远也无法跳脱出自己的羞耻感。但如果能将这些痛苦的感觉直接吸入心中,便能拦腰斩断这些深埋的核心信念。
觉醒心中的慈爱,也就是以心中无批判的觉察照亮那些我们不想要的面向。
    我们不企图征服情绪的波涛也不企图摆脱某个天生不清净的自我,而是转而拥抱此生所有真实面貌-----破碎的、混乱的、神秘或充满活力的一切层面。由于培养了一种无条件且具有接纳性的态度,我们不再与自己为敌,不再把那个狂野的、不完美的自我囚禁在批判与不信任的牢笼中,相反的,我们开始找到使自我变得真实,全然活在当下的解脱方法。
    那么我们怎么和他们相处呢?下面有一首诗也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客房》
人是一间客房
每天早晨都有新来的客人
快乐、沮丧、卑鄙
一些瞬间的意识就像一个不曾预料的客人那样来了
欢迎并且招待所有的人
即使他们是一群悲伤
他们扫荡了你的房子,搬光了你的家具
然而,还是得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客人
他也许会因为某些新的喜悦而把你清空
龌龊的想法、羞耻、怨恨
在门口碰到了他们,笑脸相迎并邀请他们进门
无论是谁来了都要满怀感激
因为他们每一个都是来自远方的领路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