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ll=1,] 浏览了整个网站,发现这个网站尽然没有刊登国内最新科研成果,实在觉得网站管理人员失职,现在将2007-8-23由东方网-文汇报刊登的原文发表一下吧:
“本报讯(记者许琦敏)“适可而止”也需要生命体提供保障机制,否则就会出现类似反复洗手到皮肤破烂的强迫症症状。今天凌晨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文章,介绍由我国科学家首先发现的强迫症生理机制,并配发评论文章。
人体信息处理中心——大脑皮层下的纹状体,总处于高速运转中:不同的神经元通过这里传出信号、接受任务。这里有很多勤快的蛋白质“小秘书”,把这些信号分门别类地从中心的一个部门,传到下一个部门,直到将大脑完成的抉择判断交给相应的神经元去完成任务。
这次,科学家无意中盯上了一个来自Sapap家族的蛋白质“小秘书”Sapap3。
本来,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冯国平的研究小组想研究谷氨酸神经递质的信息传导,在做动物实验时却发现,敲除了Sapap3基因的小鼠,居然出现了类似人类强迫症的行为——小鼠反复抓自己的脸(小鼠通过抓摸来“洗脸”),直到毛皮破损,甚至流血,还无法停止,同时还会焦躁不安。
冯国平告诉记者,Sapap3是Sapap家族蛋白质中,唯一在纹状体中“任职”的一位。它缺位时,一些信息传导会出现“一边倒”。比如,正常情况下,小鼠感觉脸脏了,抓几下就会感到干净了,但没有Sapap3时,“脸干净”的信息怎么也传不回大脑,于是小鼠就会不停地重复一个动作,无法停止。科研小组用基因治疗的方法,让这种蛋白重新回到纹状体中,小鼠马上就停止了抓脸,焦虑症状也减轻了。
冯国平说,此前,对于强迫症的研究多集中在五-羟色胺上,但这个研究却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不仅揭示了强迫症的生理机制,还为药物研发提供新的靶点。据统计,全球人口中约有2%患有不同程度的强迫症。“这项研究将为强迫症患者带来福音。”早年从事强迫症研究的美国国立心理健康研究所主任托马斯·R·英瑟儿对这项成果的临床应用前景十分看好。 [s: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