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ll=1,] 驱除“对自身不正常想法的恐惧”
——打破求同心理
认为自己“不正常”,或被人讥为“不正常”,普遍会引发不安、自卑,严重的甚至会发展成强烈的恐惧。我们把这种不安、自卑与恐惧命名为“对自身不正常的恐惧”。
这种恐惧与欲望、生活视野、对生活的留恋程度大小等有着极强的联系。小孩子、弱智人等对“不正常”的敏感程度远较一般人低。
演化成恐惧的心理运程应该是这样的:不正常——觉得身边的世界渐渐在远离自己,自己被隔绝,觉得眼前的世界不会再接纳自己——对所处的世界的极度留恋使他产生了一种“重归正常”的强烈冲动——发现某种不可抗力还是使自己处在“不正常状态”中,“重返正常”的意愿无法达到——绝望、悲哀——不安、自卑、恐惧——惶恐。
认定自己有了“不正常”想法,也会引发人类身上特殊的“对自身不正常的恐惧”。我们把这种恐惧称为“对自身不正常想法的恐惧”。
要驱除这种“对自身不正常想法的恐惧”,必须着手打破一般人的“求同心理”。
求同心理指的是要求自己与其他同类相同的的心理。在高级物种特别是人类的身上普遍有一种“外表求同心理”。
下面先简述一下“外表求同心理”。生物界每一种类都有着极为相似的生理外表,作为与其他种类区分开来的外观特征(当然同类之间有着细微的不同,但总的来说是趋同的)。生理外表的客观趋同促使一些高级物种产生了一种“外表求同心理”,当自身的外表与其他同类有着较大的不同时,会普遍地引发不安、自卑和恐惧等情绪。请想象一下当一个人突然长了条尾巴的感受,或者看一看卡夫卡的《变形记》里的精彩描述。
更致命的是,当“外表求同心理”得到满足后,许多人又普遍在潜意识里产生了一种“思维领域求同心理”,即“我心中所想的和其他人也要大体一致,否则我就是不正常的,我就是异类,不配做人。”
“思维领域求同心理”在卓越的人的身上没有容身之地。他们不仅“敢于不同”,而且“专门不同”,非要与众不同才能令他们满意。需要创新意识的领域特别是艺术领域的精英分子就是“敢于不同”、“专门不同”的成功典范。
“正常”、“相同”更多的时候会演化成什么?——是“平庸”!许多艺术家、科学家曾被同年代的大部分人认为是“疯子”、“精神病人”。但,历史记住的正是这些为数不多的“不正常”的疯子,而不是许许多多“正常”的庸人!平庸只辈只宜于繁衍种族,进不了历史的记忆——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一条颠扑不破的定律。
我羡慕那些有“不正常想法”的人,因为他们外在和别人一模一样,能做别人能够做的事,但内心却想到了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即使那些东西是“无用的、错误的、荒谬的、不正常的”,我仍然羡慕他们较一般人更宽的思维领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