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eff

好好生活

[复制链接]

1

主题

21

帖子

0

积分

不违本心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6-7-25 20: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自己或许受了点打击,所以自己就常常的在保护自己的症状中去生活,去判断自己的症状,现在在深圳刚来在深圳想找到一份这样好一点的工作真的很难,现在我明白了其实现在在深圳工作,很多单位不是很看中你的文凭,看中的就是一进去旧能工作,为他创造财富,他是不会轻易的去培训你的,什么大学生都是一样的!
hao hao hu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1

帖子

0

积分

不违本心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6-7-25 20: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的性格还是就是很急
hao hao hu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264

帖子

6302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6302
发表于 2006-7-31 22: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培养个人才很耗时间,而且未必留得住.
我这一生都只忠于自己, 我所做的一切选择, 都是心甘情愿,自由意志的结果。 我再也不会被任何人,任何事物所奴役,挟制,连神也办不到! 我的内心可以因崇拜,尊重而向他人低头,但绝不因屈从而低头!-----雷斯林.马哲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1

帖子

0

积分

不违本心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6-8-1 16: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自己的心情还是非常的焦急,自己还是有点过分的去关注自己的强迫对象,其实这样的做的话对待自己的症状是很不好的,心中的万一万一的执着真的是很多 很多啊!怕字头上一把刀
hao hao hu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1

帖子

0

积分

不违本心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6-8-18 14: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是从物质的角度解释客观世界的“存在性”,而佛教是对人生真谛的阐述。
世间万物都由分子、离子甚至更小的元素构成,我们不能否认他的客观存在性。而佛说色即是空,是教导我们要“出世”。人在世上走一遭,有的富贵荣华,有的穷困潦倒,但他们都是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走。世间所有的东西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所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无论活着的时候如何争名好利,到最后面对死亡时得到的与得不到的一切都会化为虚空。当你明白这个道理后,就可以试着用平静的心来看这个浮华世界,试着让所有的得失都随缘。这就是“出世”,就是人们常说的“与世无争”。“出世”并不是要你把自己封闭起来,把自己弄的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你与世间众生同处一个世界,这是永远改变不了的。当芸芸众生在不断的追求功名利禄,挣的头破血流的时候,你若可以做到一笑而过,那便能入境了。
只是要做到与世无争很难。争强、好斗、贪婪、享乐皆起于“欲”,而欲生于心。如何做到视世间万物为虚空,无欲无求,全依由你心之所向。而心又受五识之引导,你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肢体所感受到的一切都能产生影响“心”的讯号。出家人遵守各种严格的戒律,是要从源头上杜绝尘世万物对心的影响,以无眼、耳、口、鼻、体修得无心、无欲。但是仅仅受戒是不够的,还必须要修行,然而出家修行的人都尚不能完修做到无心、无欲,更何况我们这些红尘中人呢?当然,佛教也是讲究“顿悟”的,也许当你经历了诸多大风大浪,等到风平浪静的那一刻,你也就豁然开朗了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便是这个道理。
当你真正理解了“色即是空”,那么你会活的轻松一点儿,不再会为了得不到什么东西而捶胸跺足,呼天唤地,甚至心生怨恨。其实我觉得“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不是消极的人生观,而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平和的处世态度。正如这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hao hao hu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1

帖子

0

积分

不违本心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6-8-23 14: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自由
思想、快乐、痛苦。
  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自由只是概念,而非真实的东西。讲到自由,我们要的是外在的自由。我们要的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想就怎么想,自由地走动,以种种方式表现自己。自由的外在表现好像非常重要——暴君在位,独裁当道的国家尤其如此。有些国家人民有外在的自由,他们有的一直在追求快乐与财富。自由的外在表现对他们似乎也很重要。
  但是,我们如果深入的探索自由的意义——内在的、完全的、全体的自由,并从而表现在外在的社会和种种关系之上,那么对我而言,我不禁要问,人的心既然受到这样重重的制约,还可能自由吗?人的心是否只能在它所受的种种制约之内存在、运作,因此绝不可能自由?其实我们已经看到,人的心,说起来是认为这个人世不论内在或外在都无自由可言,所以已经开始发明另一个世界的自由,发明未来的解脱、天堂等等。
  但是,且让我们把一切理论的、意识形态的,概念上的自由摆在一边。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探索自己的心——你的心、我的心——是否能够真正地自由?是否在意识和潜意识深层之上都能够不依赖、不恐惧、不焦虑,也没有那些数不清的问题?人的心是否可能有一种完全的心理的自由,由此而获致一种非关时间的东西,不是思想拼凑出来的,而又不逃避日常生活的现实?人的心如果不在内在上、心理上完全地自由,就看不到真实;看不到有一种现实—它并非由恐惧发明,并非由我们生存的社会或文化塑造;并不是逃避单调的日常生活以及其中的沉闷、孤独、绝望、焦虑。我们如果想要知道是否真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先明白我们所受的种种制约、种种问题,日常生活千篇一律的肤浅、空洞、贫乏。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先明白自己的恐惧。我们不是要从内省上、分析上明白自己,而是要明白自己是怎样就怎样;要明白是否能够完全没有这些问题来妨碍我们的心。
  我们即将开始我们的探索。但是,开始探索之前,我们必须先要自由。要一开始就自由,而非最后才自由。因为,我们必须先自由,才能够探索、研究、检视。要看得深,不但先要自由,而且还要有规律。自由和规律是在一起的(不是先要有规律才能够自由)。我们这里所说的“规律”不是一般的、传统的规律。一般的、传统的规律是求证、模仿、克制、符合模式。我们这里所说的规律是指“规律”最根本的意义。“规律”最根本的意义是“学习”。学习和自由是在一起的。自由有它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不是由心加之于我们,好让我们完成某种结果。自由和学习的行动——这两者是根本的东西。人除非自由了,自由到不落入任何形态、公式、概念地观察自己,否则无从学习自己。这种观察,这种认知,这种看有它自己的规律和学习活动,其中没有雷同、模仿、压制或任何控制。其中还有非凡的美。
  我们的心是受制约的,这是明显的事实。我们的心总是受某种文化或社会的制约,受各种感受、种种关系的紧张与压力、经济、气候、教育等因素、宗教的强制性等等的影响。我们的心所受的训练一直是要它接受恐惧,然后,如果可能,再试行逃避。我们从来无法完整而全盘了解恐惧的本质与结构。所以,这里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心既然有这么沉重的负担,那么它是否能够解除它的制约;不但如此,是否还能解除它的恐惧?我们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使我们接受种种制约的,就是恐惧。
  不要只是听很多话、很多概念,这些东西事实上毫无价值。我们要借由听的行动,不但口头上,而且在言谈之外,观察自己心的状态;探索我们的心是否能够自由——不接受恐惧,不逃避,不说“我必须鼓起勇气来抵抗”,而是真正明白我们深陷其中的恐惧。我们如果不能免去这种恐惧,就看不清楚,看不深。显然,有恐惧,就无法有爱。
  所以,到底心是否能够免于恐惧?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个认真的人都是最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问,必须解决。恐惧有生理的恐惧和心理的恐惧。生理上有可怕的疼痛;心理上则有以往痛苦的记忆,并且害怕这痛苦以后还会发生。除此之外,还有老、死的恐惧;身体不健康的恐惧;害怕明天不知道会怎样;担心无法成大功、立大业;害怕没有成就——无法在这个丑恶的世界出头;害怕毁灭,害怕孤独,不能爱或没有人爱,等等。这一切恐惧有意识层面的,也有潜意识层面的。那么,我们的心是否能够免除这一切恐惧?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的心说它“不能”,它从此就扭曲自己,使自己无能;无能于认知、了解;无能于完全沉默、安静。这种情形就好比心在黑暗中找光,因为找不到,所以就自己发明“光”这一个字、概念、理论。
  一颗深深背负着恐惧,连带其所受的种种制约的心,到底如何才能免除恐惧?我们是否不得不接受恐惧,当它是生命无可避免的事物?我们大部分人真的都在接受恐惧、忍受恐。我们要怎么办?我这个人、你这个人要如何驱逐恐惧?不但驱逐一种恐惧,而且驱逐所有的恐惧,驱逐恐惧全部的本质与结构?
恐惧是什么东西?(如果我有说恐惧是什么东西,请不必接受。我没有任何一种权威。我不是老师,不是上师。如果我是老师,你就是学生。如果你是学生,你就毁了自己,不再是老师。)这个恐惧的问题,我们努力寻找其中的真相。由于我们的努力这么彻底,所以我们的心就绝不害怕,从而心理和内在都不再依赖别人。自由的美,在于不留痕迹。老鹰飞行的时候不留痕迹,可是科学家会。想探索自由的问题,不但需要科学的观察,而且还要像老鹰飞行,完全不留痕迹。两者都需要。口头的说明和言谈之外的认知都需要——因为事物的描述绝不是事物本身。事物的说明,显然不是事物本身。文字,绝非事物。
  以上这些如果已经清楚,那么我们就可以开始了。我们可以——不经过我,不经过我的话,不经过我的概念或思想——自己解答心是否能够完全免除恐惧的问题。
  以上这些如果你没有听清楚,不了解,那么你就无法走下一步。
  探索问题,必须自由地看。必须没有成见、没有预设结论,没有概念、理想、偏见。要这样,你才能够真正自己观察恐惧是什么东西。如果你观察得很仔细,是否还会有恐惧?这意思是说,只有观察者非常的“观察”,他才能够看得很仔细。我们将深入其中。那么,恐惧是什么东西?恐惧如何产生?生理的恐惧很明显,容易了解。我们对生理的危害能够马上有反应。因为轻易可以了解,所以不必深入。但是,说到心理的恐惧,心理的恐惧是如何起来的?起头何在?——这才是问题所在。有时候我们恐惧的是昨天发生的事,有时候是恐惧今天或明天要发生的事。有时候我们害怕已知的事,有时候害怕未知的事——明天。我们自己看得很清楚,恐惧是由思想结构产生——是因为想到昨天发生的事害怕,想到明天而害怕产生的,对不对?思想滋长恐惧,不是吗?让我们非常肯定。不要光是接受我的话,思想是不是恐惧的源头,这个问题你要自己绝对肯定。想到痛苦,想到不久前有过的精神痛苦,我们不要它再发生,不愿再想起。这一切,想起来就滋生恐惧。
  若还想走下去,我们就必须看清楚。想到意外事故、经验,想到一种困扰、危险、悲伤、痛苦的情况,都会带来恐惧。思想,由于已经从心理上建立了某种安全感,所以就不想再受打扰。任何一种打扰都是危险,这一想就有了恐惧。
  思想背负了恐惧。同理,思想也背负了快乐。我们如果有过快乐的经验,一想到它,我们就要它永远存在。一旦不可能,我们就开始抗拒、生气、绝望、恐惧。所以,思想不但背负恐惧,也背负快乐,不是吗?这个结论可不是说说而已。这也不是逃避恐惧的公式。事情是,有快乐,思想就衍生出痛苦与恐惧。快乐与痛苦同在,两者不可分。思想背负了两者,如果没有明天、没有下一刻让我们想到恐惧或快乐,那么两者都不会存在。讲到这里,我们是否还要继续?你是否已经发现一件事?这件事不是概念,而是真实的事物。因为是真的,所以你从此可以说,“我发现思想滋长了快乐与恐惧”?你有性的欢愉和快乐。你后来在想像中想到这种快乐。一想到它,你就给这种想像中的快乐增加了力道。所以,这种快乐一旦受阻,你就痛苦、焦虑、恐惧、嫉妒、苦恼、生气、残暴。但是,我们并不是说你绝对不能有快乐。
  福佑不是快乐,喜悦也不是思想带来的。这完全不一样。只有了解思想——既滋长快乐,也滋长痛苦——的本质,才能够有福佑和喜悦。
  所以,问题来了:我们能够不思想吗?如果思想既滋长恐惧,也滋长快乐——因为有快乐就有痛苦,很明显——我们就会问,思想能够停止吗?这停止不是指不再感受美、享受美。看见一朵云、一棵树的美而充分地、完整地享受这种美;但是,由于思想想要明天再体验相同的美,体验看见那云、那树、那花、那美丽的容颜的快乐,于是便招来失望、痛苦、恐惧、快乐。
  所以,思想到底能不能够停止?也许这个问题是一个全然错误的问题?喜悦与福佑不是快乐;而由于我们想体验喜悦和福佑,所以这问题其实是错误的问题。我们如果停止思想,为的就是希望遇见一种广大的事物,一种非恐惧与快乐之产物的东西。不是思想如何停止,而是思想在生活中有什么地位?思想与行动和不行动的关系如何?如果行动是必要的,那么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何?我们既然能够享受完整的美,为什么还会有思想存在的余地?因为,毕竟,如果思想不存在,也就带不到明天去。我很想知道,既然山的美、容颜的美、水的美,我们都能完整地享受,那么为什么思想还要来扭曲这种美,说什么“我明天一定还要这么快乐”?我很想知道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何。我很想知道,如果我们完全不需要思想,思想是否还须要来干涉?我看见一棵树,一片树叶都没有,在天空中衬托得很美丽。这就够了。但是,为什么思想还要来说,“我明天一定还要这么快乐”?
除此之外,我知道思想还必须在行动中才能运作。行动方法即思想方法。所以,思想和行动真正的关系到底如何?事情是这样的——行动依据概念,依据观察。我有一个概念或观念,认为应该做什么事;认为事情怎么做才接近这个概念、观念、理想。所以,行动和概念、理想、“应该”之间是有区别的。有了区别,就有冲突。我问我自己说,“思想对行动的关系如何?”如果行动和观念有别,那么行动就不完整。那么,是不是有一种行动是思想看见了事物而行动瞬间随之,所以就没有另外有观念、意识形态成为行动的依据?是不是有一种行动是“看见”即是行动——想就是行动?我看见思想滋长恐惧和快乐;我看见快乐在痛苦就在,所以就会抗拒痛苦。这些我看得很清楚。看见这一点是当下的行动。看见这一点显然涉及思想、逻辑、思考。然而,看见这一点却是瞬息,行动就是瞬息——所以也就得以免除恐惧。
  我们讲这些,我们彼此之间是否有沟通?这很难,慢慢来。请不要轻易地说“有”。因为,如果你说“有”,那么,等一下你走出讲堂,你必定免除了恐惧。但是,你说的“有”,其实只是表示你的了解是口头上、理智上的——根本不算什么。你我今天上午在这里讨论恐惧的问题,那么,你一离开这里,就应该完全免除恐惧才对。所谓“完全免除恐惧”,意思是说,你已经成为自由的人,换了一个人,完全转变——不是明天转变,而是现在转变。你清楚地看见思想滋长恐惧与快乐。你看见我们所有一切的价值观——道德、伦理、社会、宗教、精神——全部都是依恐惧与快乐而定。你如果认知了这个真相——看见这个真相,你一定非常清楚,很逻辑、很健康地观察了思想的每一个动作——那么这个认知便是完整的行动,所以,等一下你走的时候,你必然完全没有恐惧——如若不然,你就会说:“明天,我要如何才能够免于恐惧?”
  思想必须在行动中才能运作。你要回家,你就会想,是坐公车呢?还是火车?上班,你就会想,工作要有效率、客观、对事不对人、不论情面。这种思想很重要。但是,如果思想是要推戴你的经验,是要借着记忆将经验带向未来,那么,这个行动就是不完整的,所以就有抗拒。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谈下一个问题了。这么说吧,“思想的起源是什么?想的人是什么人?”我们知道思想是由知识、经验作为一种记忆的累积而产生的反应。思想对于任何刺激即是以此为背景而生反应。如果有人问你住在哪里,你立刻就会有反应。记忆、经验、知识即是一种背景,思想由这个背景而生。所以,思想从来就不是新的,思想永远都是旧的。由于思想系于过去,并因此而看不见任何新事物,所以思想永远不得自由。我只要明白这一点,很清楚地明白这一点,我的心就安静了。生活是一种运动,在关系中不断地运动;而思想总是将这运动掌握为“过去”——譬如记忆——所以永远喜欢生活。
  明白这一切:明白若要检视,须有自由(而且若要仔细地检视,需要的不是克制和模仿,而是学习);明白我们的心是如何地受社会、过去的制约;明白一切由脑源生的思想都是旧的,无法了解新事物——明白了这一切,我的心将完全安静下来,这安静不是控制下来、塑造出来的安静。要让心安静下来,没有什么方法或系统——不管是日本的禅学、印度的某一系统都是这样。用戒律使心安静下来——让心做这种事最笨不过了。明白这一切——真正的看见,不光是理论上知道——就会产生一种行动。这种明白是解除恐惧的行动。所以,只要有恐惧产生,就立刻会有这种认知,也就立刻结束恐惧。
  爱是什么东西?对大部分人而言,爱是快乐,所以就是恐惧。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爱。我们一旦明白恐惧和快乐,那么,爱是什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某个僧侣、这本书?是不是要有一个外在的机关来告诉我们说我们做得很好,继续下去?或者,那是完整的检视、观察,看见快乐、恐惧、痛苦整个的结构与本质以后,我们才发现这个“观察的人”、“想的人”即是思想的一部分。不然,就没有“想的人”,两者不可分;想的人就是思想本身。明白这一点,此中有美和巧妙。这样说来,探索恐惧的这个心又在哪里?你们知道吗?心既然已经通过这一切,那么现在心的状态如何?现在的心跟以前的心状态一样吗?心已经密切地看见这所谓思想、恐惧、快乐的东西,已经看见这东西的本质,已经看见了这一切,那么它目前是什么状态?显然的,这个问题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够回答。但是,你只要深入其中,你就知道它已经完全转变。
问:(沉默)
  克:问问题最简单不过了。我讲话的时候,可能有的人一直在想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关心的是问题而不是“听”。我们必须问自己的问题,不只是现在,什么时候都一样。问“对”问题比得到答案重要多了。解答问题,在于了解问题。答案不在问题之外,在于问题之内。如果我们关心的是答案,是解答,我们就无法仔细地检视问题。我们大部分人都急切解决问题,所以看不到问题里面。要看到问题里面,必须要有力、勇猛、热情,而非怠惰、懒散——但我们大部分人是如此。我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变成另外一个人。不论是政治、宗教、心理,我们的问题不是由谁来解答。我们必须先拥有极大的热情和生命力,精进地看待问题,观察问题,然后你会发现答案其实清楚地显现在那里。
  但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你们绝对不要问问题。你们要问问题。你们必须怀疑每一个人说的每一件事——其中包括我在内。
  问:检讨个人的问题会不会有太过内省的危险?
  克:为什么不要有危险?十字路口就有危险。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因为“看”有危险,所以就不要“看”?记得有一次——容我叙述一件事——有一个有钱人跑来找我们。他说:“我对你们谈的事情很认真,很关心。我要解决我所有的‘这个和那个’。”——你们知道,就是一般人那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我说:“好,先生,让我们来解决吧!”于是我们开始谈。他总共来了几次。第二个星期,他对我说:“我一直在做噩梦,很吓人的梦。我看身边的事物好像都在消失;所有的东西都走了。”然后他说,“这可能是我探索自己的结果。我看这很危险。”从此再也没有来过。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安全,都希望自己的小世界是“秩序井然”的世界,其中平安无事。但这个世界就是没有秩序。我们的世界是某种关系的世界,我们都不希望这种关系受干扰——先生和妻子的关系使他们紧密结合;但这一层关系里有悲伤、疑虑、恐惧、危险、嫉妒、愤怒、支配。
  但是,的确有一种方法可以看待我们自己而无恐惧,无危险。这种方法就是不要有任何怨恨,任何道理。你就是看,不要解释,不要判断,不要评价。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心必须渴望看到“实然”。那么,观察这些实然,根除这种恐惧会有什么危险——是因为我们带来另一种社会、另一种价值观吗?观察实然,心理上、内在地看见事物的实然,有一种高度的美。这并不是说事情是怎样我们就怎样接受,这也不是说我们对实然应该怎样或不该怎样。因为,光是认知实然,就会产生突变。但是我们必须先懂得“看”的艺术,而“看”的艺术绝非内省的艺术、分析的艺术,而是不作选择地观察。
  问:难道没有一种自发性的恐惧吗?
  克:你说这是恐惧?你看见火烧起来,你看见悬崖,你就跳开,那是恐惧吗?你看见野兽,看见蛇,你就逃走,那是恐惧吗?——那是不是知识?这种知识是制约的结果,因为你一直受制约要避开危险的悬崖;因为如果你不避开,你就会掉下去,那么一切都完了。你的知识告诉你要小心,这种知识是恐惧吗?但是,我们大家分别彼此的国籍、宗教的时候,那是知识在运作吗?我们在分别我和你、我们和他们的时候,那是知识吗?这种分别,这种造成危险、区分人的分别,这种造成战争的分别,其中运作的是知识还是恐惧?那是恐惧,不是知识。换句话说,我们分裂了自己。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必要的时候会依照知识行动——譬如避开悬崖、汽车等。但是,我们却没有明智到懂得民族主义的危险,人与人之间有所分别的危险。所以,我们身上有一部分——很小的一部分——很明智,其余的则不然。分裂的所在,即有冲突,即有悲惨之事。分裂、我们心中的矛盾,即是冲突的本质。这种矛盾无法整合。我们要整合的是自己心中的某种“毛病”。我自己也不知道这怎么说。将两种分裂的,对立的质素整合起来的,会是谁?这个整合者难道不是分裂的一部分?我们只要看见全体、认知全体,不做任何选择——就没有分裂了。
问:正确的思想和正确的行为之间有什么差别?
  克:你只要在思想和行为之间用到“正确”这个字眼,“正确”的行为就成了“不正确”的行为——不是吗?你用“正确”这个字眼时,你心中已经有了何谓正确的概念。你有了所谓“正确”的概念,这个概念就“不正确”了。因为,这个“正确”是依据你的成见、制约、恐惧、文化、社会、癖好、宗教等成立的。你有标准,有模式。这个模式本身就是不正确、不道德的。社会的道德观并不道德。你同意吗?如果你同意,那么你就排除了社会道德——这社会道德指的是贪婪、嫉妒、野心、国籍分别、阶级崇拜等一切。但是,你说你同意时,你真的已经排除了社会道德吗?社会道德是不道德的——你真的同意吗?或者你只是说说而已?先生,真正的道德、真正的德性是生命最不凡的一件事。这样的德性与社会的、环境的行为完全无关。真正的德性必须完全的自由。但是,只要你遵循的还是社会的道德——贪婪、嫉妒、竞争、崇拜成功——你就不自由。你所知道的这一切道德都是教会和社会推崇的、认为是道德的。
  问:但是,我们只能等待这种“明白”自然发生吗?或者我们可以利用什么规律使它发生?
  克:我们须要利用什么规律才会知道“明白”是一种行动吗?我们须要吗?
  问:请你谈一谈安静的心——心静是规律的结果,或者不是?
  克:先生,你看:士兵在训练场上,他很安静,腰背挺直,枪抓得笔直。他每天操练,每天操练。他身上的自由毁了。他很安静,可是他是安静的本身吗?你看小孩子,全神贯注玩玩具,这就是静吗?——一拿走他的玩具,他就原形毕露了。所以,规律(先生,请你务必了解规律,永远的了解,这不难),规律会带来安静吗?规律会造成呆滞,造成停顿,但是会带来安静——非常积极,而又安静的安静吗?
  问:先生,你希望我们这些人在世界上做什么事情?
  克:很简单,先生。我什么都不希望,这是第一点。第二,生活,活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美得神奇。这个世界是我们的,这是我们依恃而活的世界。可是,我们不会生活,我们很狭隘,我们相互隔离。我们焦虑。我们是惊吓的人。所以我们不生活,我们与他人没有关系,我们是孤立、绝望的人,我们不知道所谓活在喜悦、福佑中是什么意思。我说,我们只有免除生活中的种种愚昧,才能够这样活。要明白我们的种种关系——不只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有人与观念、与自然界、与一件事物的关系——唯一的可能就是免除生活中的一切愚昧。我们在这种关系中发现自己的实然,自己的恐惧、焦虑、绝望、孤独,发现自己极度缺乏爱。我们脑子里都是理论、语言、知识。那都是别人说的。我们对自己一无所知,所以我们不知道如何生活。
  问:你如何用人脑解释意识的各个层次?人脑似乎是自然之物,心似乎不是自然之物。除此之外,心好像还有意识的部分,有潜意识的部分。我们如何才能够多少看清楚这些?
  克:心和脑之间有什么差别,先生,你是问这个吗?实际的、自然的脑是过去的结果,是几千亿个昨天,连带记忆、知识、经验的产物。这个自然的脑,不是整个心——有意识层,又有潜意识层的心——的脑的部分吗?自然与非自然——心理——不是一个整体的全部吗?将心分为意识和潜意识,分为脑和非脑的,不正是我们自己吗?我们难道就不能看整体是整体,不分裂吗?
  潜意识和意识差别很大吗?或者潜意识并非整体的一部分,而是我们的分别?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意识的心如何知道潜意识的心?偶然的运作——那些日常生活的事物——能够观察潜意识吗?
  我不知道我们还有没有时间讨论这些。
  你们累不累?各位,请不要将这看成消遣——坐在温暖的室内,听人讲话。我们讨论的是严肃的事情,如果你们今天有工作——应该的——那么你们一定累了。人脑超过一个量就无法再接受事物。然而讨论意识和潜意识却需要一颗敏锐、清楚的心。我很怀疑经过了一个半小时后,你们还能够这样。所以,如果你们同意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以后再讨论这个问题?

第二章支离破碎
分裂。意识与潜意识。不知“所知”。
今天晚上我们要谈的是意识和潜意识,表面的心和深层的意识。我真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把生活分解得支离破碎——上班生活、社交生活、家庭生活、宗教生活等等?为什么不但我们自己,连社会生活上都有这种分别——我们和他们、你和我、爱和恨、死和活?我认为我们应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看看能不能找到一种生活方式完全没有生与死、意识与潜意识、上班生活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与个人生活的分别。
  国家、宗教的分别,个人之内一切矛盾的分别,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生活?这种生活带来了动乱、冲突、战争,带来了真正的不安,外在内在皆然。种种的分别——上帝与魔鬼、恶与善、“实然”与“应然”——太多了。
  我想,将今天晚上用在寻找一种生活方式是值得的。这一种生活方式,不是理论,不是知识,而是实际上没有任何分别。这一种生活方式,行为不支离破碎,所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流。这一个流中每一个行为都和其他每一个行为有关。
  要寻找这种不支离破碎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深入爱与死的问题;明白我们可能找到一种生活方式是持续不坠的动,不破碎。这是一种高度聪明的生活方式。支离破碎的心缺乏的就是聪明。过着“半吊子”生活的人,大家认为高度道德的人,显然缺乏的就是这种聪明。
  对我而言,“完整”——拼合所有片段而成一个整体——这个观念并不聪明,因为这个观念另外蕴含一个“整合者”的意思。这个整合者整合、拼凑所有的片段。然而,要做这种事,这个实体的本身就是一个片段。
  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一种聪明与热情,从而创造一种个人生活的一种根本革命,从而使行为不再矛盾,而是完整的,持续的动。要创造这种生活的变化,必须要有热情。我们只要想做什么有价值的事情,都必须先有高度的热情——这种热情不是快乐。要了解一种不支离破碎,没有矛盾的行为,也要有这种热情。知识的概念和方式改变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改变生活方式,只有先了解“实然”;要了解实然,就先要勇猛,要热情。
  我们必须先了解快乐的本质,才能够找到一种生活方式——不是修道生活,而是日常的生活方式——拥有这种热情与聪明。前几天我们讨论过快乐的问题。我们讨论过思想如何延续为经验,经验使我们拥有一刻的快乐。我们讨论过因为想到快乐而使快乐延续。快乐之所在,亦必受限于痛苦与恐惧。爱是一种快乐吗?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依据快乐建立道德观。牺牲自己、克制自己以与别人相同,皆为追求快乐——想要伟大、高贵。爱是快乐吗?我们现在看到的,又是一个负担过重的字眼。我们每一个人,从政治家到夫妻,都在用“爱”这个字。在我而言,就爱最深刻的意义来说,只有爱才能带来一种毫不支离破碎的生活方式。恐惧是快乐的一部分。显然,关系中只要存有恐惧,不论这种恐惧为何,这关系所在必然支离破碎,必然分裂。
  这真是一个深刻的问题。人的心为什么总是分裂而与他人对立,并且由此而造成暴力,企图由暴力达到某种东西?人类的生活方式导致战争,可是却又向望和平,向望自由。可是这和平却只是一个概念,一种意识形态。我们所做的一切统统都在制约我们自己。
  人心有种种“分裂”。譬如在心理上分裂时间。时间在我们心里分裂成过去(昨天)、今天、明天。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找到一种没有分裂的生活方式,我们就必须努力探索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思考,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的心理时间——是否即是这种分裂的原因。分裂是不是已知事物——成为过去的记忆,成为脑的内容——造成的?或者,之所以分裂,是因为“观察者”、“经验者”、“想的人”总是与他观察、经验的事物互相隔离所致?或者,之所以分裂,是因为种种自我中心的行为——所谓的“你”或“我”,制造了自己的孤立行为、抗拒——造成的?“观察者”与被观察的事物有所隔离、经验者与经验有别、快乐,这一切是否与爱有关——凡此种种,若欲探讨分裂,必须先弄清楚。
  是不是真有心理上的明天——真正的心理的明天,不是由思想发明的?年鉴时间确实有明天,但是心理上,内心里,是否真的有明天?观念上有明天,那么行为就是不完整的,这个不完整的行为就造成分裂、矛盾。“明天”、“未来”这个观念,能不能使我们看清楚事物当下的状况——能不能?“我希望明天再看清楚一点。”我们很懒。我们没有热情,缺乏高度的关切去弄清楚问题。思想发明了“终将到来”、“终将了解”的概念。这一来,时间就成为必要,太多的日子就成为必要。时间会使我们了解事物,看事物很清楚吗?
我们的心可以没有过去,因而不受时间的拘束吗?明天在心理上属于已知,那么,我们的心有没有可能免除已知?行为有没有可能不属于已知?
  最难的事情是沟通。口头的沟通显然必要,但是我想还有一种深层的沟通。这种深层的沟通不但是口头上沟通,而且还相投——沟通双方属于相同的层次,同样的密度,同样的热情。这种相投比纯然口头的沟通重要多了。我们如果讲的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一种深深触及日常生活的东西,那么这其中必然不只是口头的沟通,而且还相投。我们关切心理上根本的革命,不是多久以后的革命,而是今天,现在的革命。我们关心的是,人类的心饱受制约之后,是否可能立即改变;因而使它的行为恢复为连续的整体,不支离破碎;因而消弭它的悔恨、绝望、痛苦、恐惧、焦虑、罪恶感。心如何抛除这一切,而一变成为全新、年轻、纯真?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我认为,这种根本的革命,只要我们的心还分裂成“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分裂成经验与经验者,就不可能。这种分裂造成了冲突。所有的分裂都必然造成冲突。冲突、斗争、战斗虽然可能造成一些粗浅的改变,可是在深层的心理上则绝无可能造成任何改变。所以,心(心肠和大脑)这整体的状态,如何处理分裂问题?
  我们说我们要讨论意识和深层的潜意识。我们问为什么有这种分裂:一方面是意识心(其中充满了日常行为、烦恼、问题、浅薄的快乐、谋生),另一方面是深层的潜意识心(其中隐藏着种种动机、欲望、要求、恐惧)。为什么会有这种分裂?这种分裂的存在,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浅薄地喋喋不休,一直在宗教和其他方面欲求浅薄的惊喜、消遣?我们这浅薄的心,在有这种分裂的时候,根本无法深入发掘自己。
  深层的心有什么内容?——我们不要照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的看法——如果你未曾听别人怎么说,你又要如何去发现?你如何寻找你的潜意识是什么东西?你会注意你的潜意识,会不会?你是否期望你的梦能够解释你的潜意识?专家呢?他们照样受到他们自己“专门化”的制约。也有人说,可不可能完全没有梦——当然,除了吃错东西,吃太多肉所以做噩梦之外?
  潜意识——我们暂时用这个字眼——是有的。潜意识是什么做成的?——显然是过去的种种,一切种族意识、种族残余、家族传统、宗教社会制约——隐藏的,晦暗的,未发现的。如果没有梦——或者不去找精神分析医生——这一切是否可能暴露、发现?没有梦,心确实睡着了,就很安静,不再一直活动。那么,如果心安静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质素,一种与日常的焦虑、恐惧、烦恼、问题、欲求完全无关的质素是否就不再能够进入心里?要解答这一点,发现这一点——也就是,因为完全没有梦,所以心早上醒来时完全新鲜——是否可能,我们必须在白天就很留心,留心种种线索、踪迹。这一切只能在种种关系中发现。你观看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没有怨恨、判断、评价;你观看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反应,光是看着而没有任何选择。这样,所有隐藏的,潜意识的,在白天亦将暴露。
  我们为什么赋予潜意识这么深刻的意义?潜意识和意识毕竟一样无足轻重。如果意识心异常活跃,一直在观、听、看,那么,意识心就比潜意识重要得多。在这种情形下,潜意识的一切内容将完全暴露,各层次间的分裂亦将终止。坐公车的时候,跟自己的太太、先生谈话的时候,办公的时候,写字的时候,孤独的时候(如果你曾经孤独,看看自己的反应)。那么,这整个观察的过程,这个看的行动(这其中没有“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分别)将使矛盾停止。
  如果这一点多多少少是清楚了,那么我们就要问:爱是什么?爱是快乐吗?是嫉妒吗?占有吗?爱是丈夫支配妻子、妻子支配先生吗?当然,这一切无一是爱。可是我们身上却背负了这一切,然后告诉我们的先生或太太或什么人说:“我爱你。”再来,我们大部分人,不论是这样的嫉妒或那样的嫉妒,总是嫉妒别人。嫉妒来自于比较、衡量,来自于希望不同于现状。那么,我们是否可能实然地看见嫉妒,因而永远不再嫉妒,因而完全免于嫉妒?如果不能,爱就永远不存在。爱,非关时间;爱,不能耕耘;爱,非关快乐。
  再来,死是什么?爱与死之间的关系如何?我想,只要我们了解死的意义,我们就会发现两者的关系。要了解死,显然必须了解生。我们的生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生是日常生活的生,不是意识形态的,知识的“生”。我们以为这种生应该就是生,但其实是假的生。我们的生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生就是日常冲突、绝望、寂寞、孤独的生。我们的生活,不论睡或醒,都是一个战场。我们利用各种方式,借着音乐、艺术、博物馆、宗教或哲学的排遣、构筑理论、沉浸于知识等,企图结束这种冲突,封闭这个一直给我们悲伤,我们谓之为生活的战场。
生活的悲伤可能结束吗?我们的心若不根本改变,生活就没有什么意义——每天上班,谋生,看几本书,也能够聪明地引用别人的话,资讯充分——可是这生活是空虚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后,如果有人发现这种情形,他就开始发明一种生活意义,找一点意义来给生活,他会去找聪明的人来给他生活的意义和目的。这又是另一种逃避。这种生活必须做根本的转变。
为什么我们都怕死?我们大部分人都怕死。我们怕什么?请你看看你称之为死亡的那种恐惧——你害怕抵达那个你称之为生活的战场的终点。我们害怕未知,害怕可能发生什么事。我们害怕离开已知的事物:家庭、书、住宅、家具、身边的人。已知的事物我们害怕放手。可是,这已知的事物是悲伤、痛苦、绝望,偶尔有一些快乐的生活。这不断的挣扎永无休止——这我们称之为生活,可是我却害怕放手。害怕这一切会结束的,不就是这一切累积出来的“我”?所以这个“我”需要未来的希望,所以须要来生。来生的意思就是说你下一辈子会爬得比这一辈子高。这一辈子你是洗碗工,下一辈子就是王子等等。至于洗碗,另外有人会替你洗。相信来生的人,这一辈子对他很重要。因为,你的下一辈子都要看这一辈子你的所作所为、你的思想、你的行动而定。你不是得好报,也不是得恶报。但是,事实上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的行为如何。对他们而言,这只是一种信仰,一如相信天堂、上帝,随便你喜欢。事实上,真正要紧的是你现在、今天怎样,是现在、今天的所作所为;不但外在,而且包括内在。至于西方,西方人也有他们安慰死亡的方法。西方人将死亡合理化。他们有他们宗教的制约。
  所以,到底死是什么,是结束吗?有机体会结束,因为有机体会老,会生病,或发生意外。我们很少有人老了还很漂亮的,因为我们都是受苦的事体。我们一老,脸就显示出来。另外,老了还有回忆的悲伤。
  我们可能心理上每天都免于一切“已知”吗?除非我们有免于“已知”事物的自由,否则永远掌握不到那“可能的”事物。本来,我们的“可能性”一直都局限在已知事物领域之内,可是一旦有了这种自由,我们的可能性就广大无垠。所以,我们可不可能在心理上免除我们的过去,免除一切执著、恐惧、焦虑、虚荣、骄傲?完全免除这一切,所以隔天醒来成为新鲜的人?你会说:“这怎么做?有什么方法?”这没有什么方法,因为“方法”意味着明天,意味着你要不断地修炼,最后,明天,很多个明天之后,终于练成某种东西。但是,你是否现在就能够看清楚一个真相——实际的看,不是理论的看?这个真相就是,除非心理上终止过往的一切,否则我们的心不可能新鲜、纯真、年轻、有活力、热情。但是我们却不愿意放弃过去的一切,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过去的一切。我们所有的思想以过去为基础。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过去,所以我们的心放不掉。不论它做过什么努力想要放弃,这努力仍然是过去(希望成就另一种状况的过去)的一部分。
  心必须非常安静。而且,只要心里清楚整个问题,就会非常安静,没有抗拒,没有任何体系。人一直在追求不朽。他画画,签个名字,那就是追求不朽的方法。人总是想留下自己的什么东西,所以留下他的名字。他必须给的,除了技术性知识之外,他有什么能给?心理上他是什么?你和我,我们是什么?你银行的存款可能比我多,你可能比我聪明,你可能比我这样或那样;可是,心理上,我们是什么?一大堆话、记忆、经验,以及我们想传诸子孙,写成书,画成画的一切,以及“我”。这个“我”极为重要。这个“我”与社群对立;这个“我”,要认同自己;要实现自己;要成为某种伟大的人、事,你们知道,想要成为所有的一切。你观察这个“我”,你看见的一大捆记忆和空洞的话,我们执著的就是这些;这就是你和我之间,他们和我们之间那种隔离的本质。
  如果你了解这一切,不经由别人,经由自己,不判断,不评价,不压抑,只是观察,仔细地看,你就会知道,只有有死,才可能有爱。爱不是记忆,不是快乐。据说爱和性有关,这又回到欲爱和圣爱;取其一,则另一就分裂了。当然,这些都不是爱。除非告别过去的一切,告别一切劳苦、冲突、悲伤,我们不可能完全地、整体地触及爱。告别过去的一切,然后才有爱,然后才能从心所欲。
  前几天我们说过,问问题很容易;但是问得有目标,时时谨记在心,一直到自己完全解答问题则不然。这样的问有一种重要性,随意的问就没有什么意义。
  问:如果你没有“实然”和“应然”之间的分别,你应该满足了。你就不用再担忧那些烦人的事情发生。
克:“应然”的实相如何?“应然”到底有没有实相?人很暴戾,可是他的“应然”却很和平。“应然”的实相如何?我们为什么又会有“应然”?如果要这种分别消失,是不是我们就应该满足、接受一切?是不是因为我已经有非暴力的理想,所以我就应该接受暴力?非暴力从最古老时期就有人宣扬:慈悲,勿杀生等等。可是事实是,人还是很暴戾。这就是“实然”。如果人认为这种事难免,所以接受,他就会满足。他现在就是这样。他接受战争,认为那是一种生活,而且,纵使宗教、社会等有一千种制裁一直在说,不论是人或动物,都“不要杀生”,他还是杀动物来吃。他参加战争。所以,如果完全没有了理想,你就只剩下“实然”。那么,你满意这“实然”吗?或者你要有精力、兴趣、生命才能解决这“实然”?非暴力的理想是不是在逃避诸般暴力的事实?如果心不逃避,而对暴力的事实,知道它是暴力,但不怨恨,不判断,那么,一定的,这样的心将会有一种完全不一样的质素,然后不再有暴力。这样的心并不接受暴力。暴力不只伤人,杀人;暴力还是同意、模仿、顺从社会道德或某人的道德观时的一种扭曲。任何一种控制、压制都是扭曲,所以都是暴力。当然,想了解“实然”,想了解到底真相如何,必然就有一种紧张,一种戒慎。我们的真相,就是人用民族主义制造出来的分别,这就是战争的主因。我们接受这种分别,我们崇拜国旗。此外还有宗教制造的分别:我们是基督徒、佛教徒,这个徒,那个徒。我们难道不能观察事实,借此而免于“实然”的限制吗?要想不受“实然”的限制,心就必须不扭曲它观察的事物。
  问:概念的看和真正的看有何差别?
  克:你看一棵树是概念的看还是真正的看?你看一朵花,是直接看,还是通过某种知识——植物学、非植物学——的荧幕,或者它给你的愉快看?你怎么看?如果你是概念的看,也就是说,如果你是通过思想看,那么你看见了吗?你看见你的先生、你的太太吗?你是否在看他或她在你心中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你概念的看时的概念。可是,如果完全没有形象,你就是真正的看;那么你们就真正有关系了。
  这样说来,制造这种形象,使我们无法真正看树,看妻子、先生、朋友及一切的事物,是怎样的机制?我希望我说的不对,可是,显然你对我有个形象,没有吗?如果你有我的形象,你就不是真正在听我讲话。譬如你看你的先生、太太或什么人,如果你是通过形象看他,你就不是真正在看这个人。你是通过形象看这个人,所以你们之间没有真正的关系。你可以说“我爱你”,可是这一点意义都没有。
  心能够不制造形象?要心不制造形象,只有它完全专注于当下一刻,专注于挑战或感受的一刻才有可能。举一个小例子:人家恭维你,你很喜欢。这“喜欢”就会制造形象。但是,如果你专注地听他的恭维,没有喜欢,也没有不喜欢,完全地,整体地听,就不会制造形象。这时你就不会说他是朋友。反之,如果有人侮辱你,你也不会说他是敌人。形象的产生来自于不专注。专注之处,不产生任何概念。做吧!你会找到的,很简单。你专注地看一棵树、花、云,就不会投射你的植物学知识,你的喜欢或不喜欢。你只是看。这不是说你将自己与树混为一体,你毕竟不可能变成树。你看你的妻子、先生、朋友而不带任何形象,那么你们的关系将完全不同。然后思想就完全不来碰触你们的关系。这时,爱就有可能了。
  问:爱和自由是一回事吗?
  克:我们能够没有自由而爱吗?如果我们不自由,能爱吗?嫉妒,能爱吗?害怕,能爱吗?我们在办公室野心勃勃,回家来却说“亲爱的,我爱你”,这是爱吗?我们在办公室无情、狡猾,回家来却要体贴、慈爱,这可能吗?一手杀,一手爱吗?野心勃勃的人几曾爱过?争强斗胜的人几曾知道爱意味什么?我们接受这一切,接受社会道德;可是,我们只有用全部的生命否定这些社会道德,我们才能知道真正的道德。可是我们不干。我们因为在社会上、道德上受尊敬,所以我们不知道爱是什么。没有爱,我们永远不知道何谓真理,也不知道上帝这种东西有没有。我们只有懂得告别过去的一切,告别一切性或其他快乐的形象,才会知道何谓爱。然后,有了爱(那本身就是德性,就是道德)其中便具有一切伦理。然后,那个实相,那个不可测度的,才存在。
  问:个体在骚乱中创造了社会。若想改变社会,你是否赞成个体离弃自己,免得依赖社会?
  克:个体不是社会吗?你和我创造了这个社会,用的是我们的贪婪、野心、民族主义、竞争心、粗俗、暴力。我们外在做了这些,因为我们内在就是这些。你说我们离弃自己吗?不然,你自己如何离弃自己?你就是这一团糟的一部分。要免除这种丑恶,这种暴戾,这实际存在的一切,不是要离弃,而是要学习、观察、了解你自己里面的整个事物,由此而免除一切暴戾。你无法从自己身上离弃自己。这就产生一个问题:那么是“谁”来离弃?“谁”使我离弃社会,或离弃我自己?想离弃自己这个实体的他,是不是马戏团的一部分呢?要明白这一点,明白“观察者”无异于他观察的事物,必须沉思。这需要的并非分析,而是,高度透视自己。观察自己与事物、财产、人、观念、自然界的关系,我们就会得到这种内在的完全的自由。
共12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章沉思
“追寻”的意义。修炼与克制。安静。
  我想到一件我觉得很重要的事。我们必须明白这件事,然后或许我们才能够对生命有完整的认知而不支离破碎。然后我才能够完整、自由、快乐地行动。
  我们总是在追求神秘经验,因为我们一直不满意自己的生活,不满意行为的浅薄。由于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一直想给它意义。可是这却是一种知识的活动,所以照样还是浅薄、欺罔,所以到底还是没有意义。明白了这一点以后,明白我们的快乐总是很快就成为过去,我们每天的行为都是例行公事;明白我们的问题,这么多的问题,可能永远解决不了;什么事都不能相信,传统价值观、老师、师父、教会或社会的认可或制裁都不能相信。明白这些以后,我们大部分人都会开始寻找,寻找一种真正值得的东西,一种不是由思想触动,而是真正有非凡美感与喜悦的东西。我想,我们大部分人都在追寻一种永恒的东西,一种不容易毁坏的东西。我们把明显可见的事物摆在一边,然后有一种——非感情或情绪的——渴望,一种深深的探索。这种探索可能为我们打开一道门,使我看到一种非思想能够测度的东西,一种无法归入任何信仰范畴的东西。可是,真有一种意义可以追寻吗?
  我们要讨论的是沉思。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所以,开始讨论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这种追寻,这种经验的追寻,这种实相的追寻。我们必须了解追寻、追寻真相的意义。这是在知识上摸索一种新的东西,一种非关时间,不是由需求、冲动、绝望产生的东西。但是,追寻就能够发现真相吗?发现了就认得出来吗?如果有人发现了,他能够说“这就是真相”、“这是真的”吗?追寻真的有意义吗?大部分宗教中人都在说追寻真相,而我们现在问的就是真相是不是可以追寻出来的。“追寻”、“寻找”的观念里是不是带有另一个“认识”的观念?也就是说,如果我发现了一种东西,我必定认识它?这“认识”是不是又意味着我以前已经知道它?“认识”的意思就是已经经验过,所以才能够说“这个就是”。那么,就这个意思而言,真相是“可以认识”的吗?这样的话,追寻还有什么价值?如果追寻没有价值,那么,有价值的是不是在于一直用心观察,用心听?观察和听不同于追寻。用心观察,就不会有过去一切的活动。“观察”意味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清楚就必然自由——自由而免于不悦,免于敌对,免于成见或怨恨,免于一切累积或知识,因而也免去干涉“看”的记忆。有了这种质素、这种用心观察——不只观察外在,也观察内在——事情的自由,那么还需要“寻找”做什么?都在那里了,心观察的事实、“实然”都在那里了。否则,就在我们想要改变这“实然”的时候,扭曲的过程就开始了。自由的观察,没有任何扭曲、评价,也不想要快乐,只是观察,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实然”自己就在经历大变化。
  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塞满了知识、娱乐、精神的抱负、信仰。这些,就我们的观察,都没有什么价值。我们想经验某种超越的事物,我们想经验高于一切世俗的事物,我们想经验广大无垠的事物。可是,想“经验”不可测度的事物,必须先了解“经验”的意义。到底,我们为什么会想要“经验”事物?
  我现在说的话你们不要接受,也不要否定,只要好好检视就可以。我这个说者没有什么价值,让我们再肯定这一点(说者好比电话,你听的不是电话说的话。电话没有权威,你只是用它来听别人讲话)。如果你用心听,在那份“情”里面,有的不是同意或不同意,而是一个心在说:“让我们看看你在说什么,让我们看看你说的话有没有价值,让我们看看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不要接受或否定,只要观察和听就好;而你不但是对别人说的话这样,对自己的改变、扭曲也要这样。看看自己的成见、意见、形象、经验,看看这一切如何妨碍你听别人说话。
  我们要问,经验的意义何在?经验有什么意义吗?对于饱受信仰把持和制约、自己已经有了结论的心,经验能够唤醒这种昏睡的心吗?经验能够唤醒它,粉碎其中的所有结构吗?饱受制约,背负了自己无数问题、绝望、悲伤的心,这样的心能够对什么挑战有反应吗?能不能呢?就算有反应,那么这反应是不是一定不充分,因此造成更大的冲突?总是在追求广大、深刻、超越的经验,这本身就是一种逃避,逃避“实然”的实相——我们自己,我们那饱受制约的心。如果心非常清醒、明智、自由,这样的心为什么要有需要?为什么要有什么“经验”?光就是光,光不会要求要有更多的光。想要有比较多的经验就是逃避真实,逃避“实相”。
  如果我们已经免除这种永久的追寻,免除这种经验某种非凡事物的需求与向望,我们就可以开始寻找沉思是什么东西了。“沉思”这个字眼和“爱”、“死”、“美”、“幸福”一样,总是有太多的负担。教你沉思的学校太多。但是,若想明白沉思为何物,必须先以正确的行为建立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沉思不过只是自我催眠。如果不先去除愤怒的嫉妒、羡慕、贪婪、欲求、憎恨、竞争、成功的欲望等一切大家视之为道德的、可敬的正当行为;若不先奠定正确的基础,日常生活中不先根除恐惧、焦虑、贪婪等扭曲现象,那么沉思就没有什么意义。奠定这个基础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们就问了:德性是什么?道德是什么?请不要说这个问题是中产阶级的问题,请不要说这个问题在一个乐观、容许一切的社会毫无意义。我们关心的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关心的是完全免除恐惧的生活,能够爱得深、爱得久的生活。如若不然,沉思就是出轨,好比吃药一般。很多人都是这样,有过非凡的经验,可是却过着虚张声势,卑贱的生活。那些吃药的人确实有过一些奇特的经验。他们或者看到其他各种颜色,或者比较敏感;在这种化学状态中,因为比较敏感,他们的确看到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其实毫无间隔。可是等到药力一退,他们便回到原地,照样充满恐惧、无聊。他们坠回平常的沉闷、单调,然后又开始吃药。
除非先建立德性的基础,否则沉思只不过是诡计,为的是要控制心,要它安静,要强迫它符合一个说“做这些事你就有好处”的体系。这样的一个心,即使你使尽一切方法和体系,一样还是狭隘的、小格局的、受制约的,所以没有价值。我们必须先探讨何谓德性,何谓行为。行为是不是养育我们的社会、文化的环境制约的结果?你的行为与此相符。但这是德性吗?德性是不是在于根除贪婪、嫉妒等社会道德的自由之上?德性可以培养吗?如果德性能够培养,那不就变成一种机械的东西,再也没有德性可言?德性是活的,流畅的东西,不断的自我更新。德性是无法聚集的。说德性可以聚集就像说谦卑可以培养一般。谦卑是可以培养的吗?只有骄傲的人才“培养”谦卑,不论他怎么培养,他照样骄傲。可是,如果看清虚荣和骄傲的本质,这种看清之中就有免除虚荣与骄傲的自由,也会有谦卑。现在,如果明白了这一点,那我们可以开始寻找何谓沉思了。如果你只是做一两天就放弃,不是最真实、最认真,做不深入,那么请不要谈沉思。如果你了解沉思,那么沉思真是最不凡的事情。可是,只要你还一直在追寻、摸索、向望,贪婪地抓住某种你认为是真相的事物,其实是你自己的投射,你就不可能了解沉思。除非你完全不再要求什么“经验”,并且了解你生活中的混乱、失序,否则你不可能拥有它。你观察那种失序时,次序就来了!来的可不只是蓝图。你做到了这一点,这一点本身就是沉思,你就不但能够问沉思是什么,而且还能够问沉思不是什么。否定了虚假,真实就确立了。
  不论是什么体系,什么方法,只要是教你如何沉思的,显然都是假的。我们可以在知识上、逻辑上知道这一点。因为,如果你依照某种方法修炼,那么不论这方法是多么高贵、古老、现代、风行,你都是在使自己变成机器。你是在重复做一件事,好让自己得到某种东西。沉思的时候,目的就是手段。可是方法是承诺你某种东西,那是追求目的的手段。那么,手段如果机械化,那么目的必然也是由机器产生。机械的心会说:“我要得到一种东西。”我们必须完全根除方法、体系,这就是沉思的开始。这时你已经开始否定一种极为虚假,了无意义的东西。
  另外,很多人都在修炼“知觉”。知觉是可以修炼的吗?如果你修炼知觉,你就一直都不专注。所以,若想知觉这种不专注,请不要修炼专注。你只要知觉自己的不专注,这种知觉中就有专注。这是不用修炼的。请务必了解这一点。这一点这么清楚、简单。你不必到缅甸、中国、印度才能明白这一点。这些地方很浪漫,可是不实际。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印度旅行。我坐汽车,车上有很多人。我坐在前排司机的旁边。司机后面有三个人在讨论知觉。他们想和我讨论何谓知觉。汽车开得很快。路上有一头山羊,司机没有注意,压死了这只可怜的畜生。这时后面那三位先生还在讨论知觉,完全不知道车子压死了一只羊。你们笑,可是我们自己就是这样。我们知识上关心“知觉”,口头上、辩证上研究各种意见,可是实际上并不明白真正的一回事。
  修炼这种事情是没有的,有的只是生命。这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如何控制思想?思想四处游走。你想思索一件事,它就跑到另一件事上面去。他们说修炼,说控制。他们想一幅图画、一个句子,或任何东西,他们专心。可是思想跑到另一边去,你把它拉回来。于是你来我往,拉锯战开始。所以我们就问了:控制思想有何须要?控制思想的事体又是谁?请注意听。除非我们了解了这个真正的问题,否则我们不会知道沉思所指的是什么。我们说“我必须控制思想”的时候,这个控制者,这个检察官是谁?这个检察官和他想控制、塑造、改变的事物有什么差异?两者难道不一样吗?然后,如果这个“想者”明白自己就是那个思想本身,明白“经验者”就是经验本身,结果会怎样?他要怎么办?你们了解这个问题吗?人就是思想,而思想会四处游走;然后人就觉得自己与思想有所隔离,于是他就说:“我必须控制思想。”这个人与所谓的思想有别吗?如果没有思想,还有没有人?
  如果人明白自己就是思想本身,会怎样?如果人就是思想,一如“观察者”就是被观察者,那么会怎样?情况会怎样?如果不再有隔离、分裂,所以不再有冲突,因此思想也不再受控制、塑造;会怎样?这时候还会不会有思想的游走?以前是控制思想、集中思想,是想控制思想的“人”和散漫的思想之间的冲突。这些事情无时无刻不跟着我们。可是突然我们明白人就是思想,不是口头上明白,而是真正的明白。结果怎样?还有思想散漫这一回事吗?这种事只有在人和他所检查的思想有别的时候才有。这个时候他才会说,“这个思想对”或“这个思想错”,或者“思想散漫,我必须控制”。可是人一旦明白自己就是思想,还有什么散漫吗?各位,想一想。不要光是接受。你们自己会懂的。有抗拒的时候才有冲突。这种抗拒是以为自己与思想有别的人制造的。可是人一旦明白自己就是思想,就不再有这种抗拒。这并不是说思想最终可以四处散漫,为所欲为。正好相反。
这时整个“控制”和“集中”的观念开始大幅度地变化。整个观念变为专注,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如果我们了解专注的本质,了解专注是可以凝聚而出的,我们就知道专注与集中完全不一样。集中是排斥他物的。这时你就问了:“不集中我还能做事吗?”“如果要做事,我能不集中吗?”但是,专注就不能做事吗?专注不是集中。专注意味着留心,留心看、听;用你全部的生命,用你的身体、神经、眼睛、耳朵、心灵、心肠完全地看、听。完全的专注里,其中无任何分裂,你可以做任何事情。这种专注里没有任何抗拒。这样,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脑是受制约的,是几千几万年进化的结果,是记忆的储仓;而包含这样的脑的心能够安静下来吗?心必须整个安静下来,才能够不混乱而有认知,而看得清楚。心如何能够安静?我不知道你们自己是否发现,要看美丽的树、充满光彩的云,你自己看起来就要完整、安静,否则你就不是直接地看它们。你看它们是带有某种快乐的形象、昨日的记忆。你不是真的看它们。你不是看事实,而是看形象。
  所以我们就问了,心的全体,包括脑在内,可以完全平静吗?大家一直在问这个问题。大家都是顶认真的人。他们没办法解答。他们已经厌倦技巧。他们说,重复念一些句子就可以使心平静。你试过吗?一直念“圣母玛丽亚”,或者有些人从印度取回来的梵言、曼陀罗,你曾经反复念这种句子,想使心平静吗?其实,不管是什么句子,譬如“可口可乐”,只要反复地,有节奏地念,都会使心平静。不过这个心却是迟钝的心,不易敏锐的心,不警觉、活跃、活泼、热情、勇猛。迟钝的心也有可能说“我有高度超越的经验”,可是这是欺骗自己。
  所以,心的平静既不在于念诵,也强迫不得。要让心安静下来,我们已经玩过太多技巧。可是我们自己心里深知,只要我们的心平静,这就是全部了。这就是真正的认知。
  心,包括脑,怎样才能完全平静?有的人说要练呼吸:呼吸要深,使更多的氧进入血液。但是,一个卑鄙的心也可以每天深呼吸,然后非常安静。不过它还是卑鄙的心。
  你也可以练瑜珈,对啊,瑜珈也有很多东西。瑜珈是“动”的方法,而不只是做某些练习使身体健康、强壮、敏感,其中包括吃东西要吃得对、不能吃太多肉(这一点我们不说太多,你们可能每一个都是肉食者)。这种“动”的方法讲求的是身体的敏感、轻盈、注意饮食种类、不吃口舌喜欢或你自己习惯的食物。
  这样的话,我们怎么办?谁在问这个问题?我们看得很清楚,我们不论内在或外在都很混乱。可是秩序却是必要的,一如数学秩序的那种秩序。然而要有秩序,并不是去符合别人或自己认为的秩序蓝图,而是只要观察混乱就可以。看清混乱,清楚混乱,这其中就会产生秩序。除此之外,我们也知道心必须非常安静、敏锐、警觉,不陷于任何心理或生理的习惯。那么,这种事情怎么来?问这个问题的又是谁?喋喋不休的心,有很多知识的心会问这个问题吗?这样的心学得到新的事情吗?这件新事就是—“我只有在平静的时候才能看清楚事物。所以,我必须很平静。”接下来它就会问:“我要如何才能平静?”显然,这个问题本身就错了。它问它“如何”寻找一个体系的那一刻,它就毁掉了它钻研的那个东西,也就是如何使心完全平静;如何不强迫地,非机械性地使心完全平静。一个不是强迫而来的安静的心非常的积极,敏锐,警觉。可是你一问“如何”,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就分裂了。
  这个世上没有什么方法、系统、曼陀罗、老师或其他任何
hao hao hu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1

帖子

0

积分

不违本心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6-8-23 14: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东西都写的非常的好我相信会对大家,认真看看会有新的觉悟自己的痛苦也会减少。
hao hao hu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709

帖子

20000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00009152
发表于 2006-8-23 20: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心的生活,开心的生活 [s:2]
强迫援助站欢迎你!这里是所有强迫症患者的家园,希望大家互助互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0

帖子

0

积分

福至心灵

积分
0
发表于 2006-8-29 22: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这是你喜欢看的那最好!如果你是想通过这么复杂的内容来求得解脱,那效果适得其反。简单的行动就可以让你快乐,至少能忘却烦恼!
--------------------努力生活每一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1

帖子

0

积分

不违本心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6-10-4 09: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时候我们也唯有痛苦到了极限的时候,自己才会有所觉悟,觉悟到放弃,不执着。人往往因为自己的主观愿望太强,陷入自我为中心。使自己陷入情绪当中。
hao hao hu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