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ll=1,] 就好比三维空间里的一个物体,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却呈现出不同的形状与样貌。
在我们的思维空间里,是否也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我们心中的某个意念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意念又会是什么样子?
1) 从存在的特性这一角度来观察我们心中的意念,意念在具有不可驱除性的同时,又具有可遗忘性。
意念真的很“怪”,当你想抓住它、记录它的时候,它就象湖面吹过的轻风,一瞬间就跑得无影无踪,随后无论怎么努力也记不起来;当你千方百计排斥它、驱赶它的时候,它偏偏就是赖着不走,你的态度越是强硬,做出的努力越大,它不仅不会走,反而可能将你折磨得焦头烂额,烦不胜烦,甚至痛不欲生。
但为什么还说意念具有可遗忘性呢?要解释这两种看似相互矛盾的存在特性能并行不悖的有趣现象,我们需了解注意力与记忆的联系:注意力越集中,记得越牢;重复一次,记牢一次。
“遗忘”是一种注意力没有参与的不知不觉的过程;而“驱除”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注意力,而注意力一旦投入,“驱除”的努力就会适得其反了,意念不仅没有被“驱除”,反而会越记越牢,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注意力与记忆的联系特点所注定的。
2) 从评判的角度来观察我们心中的意念,我们的意念有对错、正常与非正常、合理与不合理、应该与不应该、有意义或无意义等区别。
我们根据意念的来源可将意念分为有诱因意念和无诱因意念。
有诱因意念的“诱因”通常是人的外在和内在的某种刺激。这些刺激使人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欲望和需求,这些欲望和需求于是就诉诸语言,成为意念。比如:饿了就产生“想吃饭”的念头,天冷了就产生“添衣保暖”的想法,性欲上来就在心里叫“我想做爱”,获取高薪的欲望促成了“我要勤奋工作,努力学习”的意念……
无诱因意念即是在没有任何诱因或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换种说法就是“侵入”、“不请自来”、“不速之客”。
我们称正常的、正确的、合理的、应该的有意义等的意念为“阳性意念”,;我们将不正常的、错误的、不合理的、不应该的、无意义等的意念称为“阴性意念”。人脑只产生阳性意念吗?不是的,人类每天由胡思乱想产生的阴性意念的数量无法估侧,绝大部分只有本人才知道,因为科学技术还没有发达到可透视思维的程度。
意念分阴阳二性,这也正合了中华易学“有阴必有阳”、“天地万物必走阴阳之道”的简单而深邃的奥义。
人的天性的喜好倾向于阳性意念,排斥阴性意念。
“灵感”、“神来之思”、“创意”等都属于“阳性意念”。人们对它们往往如获至宝,欣喜若狂,一些作家甚至为自己错过记录灵感的机会而懊恨良久。
人们对“阴性意念”的排斥态度按程度的大小可分为两种:大多数人采取的是“冷处理”,不把注意力放到这些意念上面,任其自生自灭,某个程度上,忽略、不理睬就是一种拒绝、一种排斥,一种平和的拒绝、一种温柔的排斥;但少数人采取了非常强硬的排斥态度,做出了很多排斥的企图和努力,强迫症将会在这种情况下发生。排斥的努力越大,受强迫症折磨的程度也就越严重。
下面且让我们分析一下强迫意念是如何一步一步的将人推向痛苦的深渊的。
其实强迫症是一种“心理怪圈”,换种说法就是“死循环”。
“心理怪圈”(“死循环”)是人类心理上的一个普遍现象。
这里的“死”的含义是无穷无尽,永无止息,它带给了许多人夜以继日春去秋来的痛苦。
下面以“令人恐惧的意念”为例介绍一下这个所谓的“心理怪圈”。
当某人对某个意念产生了恐惧时,人与生俱来的排斥恐惧的心理本能使他产生的第一反应通常是“逃离”,他的逻辑是这样的:“赶走这个令人恐惧的意念才可以摆脱恐惧”,于是他开始了排斥、驱赶恐怖意念的努力。他的注意力集中到了那个意念上,不自觉的针对它的内容“研究”驱赶它的方法。
但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人类的记忆力与注意力的联系是“注意力越集中,记得越牢”、“重复一次,记牢一次”。有了“注意力集中”这个前提条件,记忆力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越记越牢(尽管你的本意是驱赶而不是储存,但记忆力是不会买你的账的)。“可怕的意念”浮现在脑海的频率增大,促成了一种新的恐惧——“挥之不去,摆脱不掉”的恐惧。前后两种恐惧叠加,使得原本较为轻微的恐惧被人为加深。于是排斥恐惧的心理本能又促使他做出更大的努力来试图摆脱已加深的恐惧。
一而再,再而三,他就这样渐渐陷入了一个“心理怪圈”、一个“死循环”。犹如陷入一片沼泽地或被巨蟒缠身,越用力挣扎只会死得更快,更痛苦。
3) 从语言的角度来观察我们心中的意念,任何两个意念在我们的眼里都没有区别,因为任何的一个意念都只不过是思维空间里的词汇与词汇的组合与搭配的一种偶然情况。
这就解释了前面提到的无诱因意念(或侵入意念)。为什么人的思维空间内经常会突然出现一些“不速之客”?这是由人类语言的词汇与词汇之间在人的思维空间里组合与搭配的无限可能性与自由性决定的,任何一个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意念,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在某个人的思维空间里组合与搭配起来。
由此我们可得出一个小小的心理调节技巧:当从评判的角度观察到的意念使得我们心烦意乱时,我们何不将我们的观察角度转到语言的角度上来呢?
换一个角度去看,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将会得到不一般的收获。
耸入云天、险峻崎岖的高山,站在白云上俯视,不过是一撮不起眼的小土堆;浩浩汤汤、水光接天的湖泊,于“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看来,也不过是一洼浅水;下民、达官、丑女、美人、愚民、智者、俗人、雅士,都只是佛组眼里的“芸芸众生”,这些有胳膊有腿、有鼻子有眼的“人”无一例外的作茧自缚于滚滚红尘。
柯镌文于2006/06/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