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28|回复: 1

转贴“好孩子——获得了世界,迷失了自我”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初现微光

积分
0
发表于 2007-1-5 21: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好孩子的背后
                王学富

  这些年来从事心理咨询,接触过许多困惑不已的父母,他们实在无法理解,他们的孩子一直那么好(听话、顺从、乖巧、懂事、学习好……),怎么会突然出现心理障碍。其实,任何心理障碍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说它突然,只是因为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

  有一个年轻人前来求助是因为他患了强迫障碍,症状表现是害怕吞咽口水,痛苦不堪的他从大学退学了。我从症状的背后看到一个典型的好孩子的成长经历。当事人自幼学习好,听话,懂事,父母一直感到骄傲,在他身上寄托了非常高的期望。他成为“好孩子”自然是父母的“功劳”。父母对他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暑假把他锁在家里做作业,说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写错一个字,要罚重写50遍;考了100分就有奖赏,成绩下降要受惩罚。父母的方式造就了当事人这样的态度:“考试我必须得第一名,如果是第二名,我就感到内疚,有一次我为差0.5分嚎啕大哭”。父母对他的道德要求也非常高,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外面走路,手不能扶栏杆;吃饭的时候,嘴不能有声音;在家听家长话,在校听老师话,在外面听长辈话,因为“大人的话都是对的,都是为了你好”。这样教育的效果也是显著的:不管他心里同意不同意,总说“阿姨说得对,伯伯说得对,爷爷说得对,老师说得对”。强迫障碍总是源于当事人被强迫的经验。试想,这个出现吞咽恐惧的大学生为了做“好孩子”曾经“吞咽”了多少自己不情愿的东西?这种被吞咽下去的东西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一定会用某种方式表现出来,而这个表现方式就是强迫症状。

  还有一个大学生的症状表现是“做保险”——这是一种强迫仪式。当事人每天早晨起床,穿上衣服又脱下来,反反复复要折腾两个小时。因为在他穿衣服的时候,头脑里出现了不好的念头,他担心这不好的念头会污染衣服,穿上被污染的衣服,他会变成一个坏孩子或邪恶的人。他必须做“保险仪式”,以消除头脑里的不洁之念,然后才穿上衣服。但是在他穿上衣服之后,又会担心“保险仪式”做得不够彻底,只得一遍一遍做下去。当事人每天都生活在极度的不安全感里,几年来都在用这种“个人迷信”获得自我安慰,也越来越深地陷入症状。考察当事人的成长经历,又是一个典型的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为了让他安心学习,养成良好品德,父母在生活上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处心积虑地为他营造一个一尘不染的生活环境。父母不让他跟同院里的孩子玩耍,以免受到
不良影响,即担心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至于他上了大学,父母还不断在耳边叮嘱,要跟成绩好、品德好的学生交往,不要跟坏孩子在一起。后来当事人出现了强迫障碍,父母为此震惊不已,便不停给他讲道理,见没有用,又开始指责他心理阴暗,道德太差,没有良心等。岂不知当事人症状背后的本质就是害怕自己被污染从而变成了一个坏孩子,这种害怕已经深入到潜意识里,使他选择用这种虚幻的迷信方式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努力。

  许多父母对孩子有非常高的期待,甚至有完美的苛求,巴不得孩子把所有优点集于一身。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真是煞费苦心,几乎要为孩子创造出一个天堂一般的成长环境,生怕孩子受到任何污染。结果往往是,他们的孩子成了一批从天堂里出来的人,拒不接受世界,也不接受在现实里的自己。他们的思维和情绪都变得极端,非此即彼,黑白分明,容不得生活和自身的一点不洁净。他们被塑造成不自由的人,被各种刻板的规条所束缚,不愿意走进这个充满着不确定因素的世界,不愿意在经验里获得成长,总是在寻求绝对的标准,以获得安全的保障。

 “好孩子”是什么?是头脑里的理想自我,这个理想自我是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用过多的赞赏、期待、过度保护、苛求与责罚等铸造出来的。“好”受到过度的赞赏(它给孩子带来置身天堂般的感觉),“不好”导致过多的责罚(它让孩子感到象被投进地狱一般难受),这会使一个人要求自己完美,从而不断得到赞赏,永远不受责罚——好孩子最害怕犯错误从而被逐出伊甸园。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意思是,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要苛求自己,也不要苛求他人。但好孩子拒不接受这个人性的本质(哪怕他嘴里会说出这样的道理,但在情感上和潜意识上也不能接受),坚持用“应该”和“必须”强求自己完美,结果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不真实。我发现,一个人内部的“好孩子”越是坚韧,他的真实自我就越难长出来。“好孩子”坚持认为自己必须是独一无二,甚至会认为自己是神的化身,绝不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好孩子”无法放弃自幼享受的自我中心体验,要求整个世界都为自己而存在;“好孩子”必须成功,让赞赏的光环永远环绕着自己;“好孩子”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总是把自己交给“别人”支配或控制;“好孩子”害怕犯错误,因为任何一个错误都破坏了他的完美,因此他不敢进入到经验里去尝试,总是在这个世界上到处寻求万无一失的标准。

 “好孩子”苛求完美,不敢活得真实,“好孩子”的本质就是“失真”。特别是当“真”与“好”看起来有冲突的时候,“好孩子”为了维持“好”的名声,不惜付出“真”的代价。“好孩子”总是为了“好”而委屈“真”,久而久之,就活不出真实的自己了。这时,他们的生活就变成了一场表演,而且一定要表演得完美,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得到赞赏;他们总在试图避免犯任何错误,因为犯了错误会招致惩罚。就这样,一个个“好孩子”扛着一个社会要求的面具自我,变成了生活场景中的“演员”。他们与人谈话不是交流,而是表现“我口才多好”;他们迎合别人的意思,生怕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讨人喜欢;他们拚命追逐光鲜好看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真正需求这些,只是因为别人喜欢这些,他们得到这些东西是为了夸示于人;他们追求知识,成为我们的教育体制里标准答案“制造”出来的产品,他们回答问题可得一百分,但生命内部从来不受触动;他们把生活变成一场苦役,拚尽一切要获得这样那样的“成功”,例如成为知识武装到牙齿的博士,资产成亿的富豪,权倾一方的高官,但他们的真实自我丧失了——“我找不到自己了,不是不想找,而是找不到了”。这就是“获得了全世界,但失掉了生命”。当一个人失掉了真实的自己,他的内部就充满了无法克服的虚无感,这虚无感来自“好孩子”(完美自我)的强迫。既然完美是不可能的,追逐它不过是捕风捉影,它会导致情绪瘫痪,意志缺乏,动力丧失,价值虚无,从而产生各样的心理障碍,甚至使人选择自杀——它的深层话语是,如果我不能完美,那我就弃绝自己。

 最后提醒父母,不要苛求孩子完美,如果你的孩子“太好了”,你就要当心了,我们担心这个“好”的背后隐藏着一些会给孩子造成伤害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00

帖子

0

积分

福至心灵

积分
0
发表于 2007-1-6 21: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做事总要尽力做好是一种好的习惯。这种心理是很多科学家都具备的,就有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陈嘉庚“自强不息,至于至善”。所以,心态不是强迫的主要原因。
  我承认强迫是压力引起的,但压力肯定不止学习这方面。你可以去问问他们,真的只是学习给他们的压力吗?真的是他们自己太苛刻吗?这点很重要。我可没听说过学不好就不许玩的家长,人心都是肉长的,那个学生不贪玩?哪个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
  我是一个拉里拉榻的人,学习也不要求名次,我总是抱着能学多少学多少的态度。但我也出现了强迫症状,我觉得学习算什么,你不可能每次都考好。我认为,真正令我感到紧张和害怕的,是近视。真的,我没带眼镜,看到的字眼就很模糊,就紧张。久而久之,我每次都要看两到三变,就形成了强迫了。
  希望你能注意我说的近视问题。
QQ 5129026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